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稻田养殖泥鳅图片(回乡创业 利用稻田养泥鳅)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郭永康在星火村建起了100亩泥鳅养殖池塘,养殖繁育针湫、黄斑湫。针湫,是四川自贡的本地野生泥鳅品种。它体型瘦小,皮肤呈灰色,长度10到15厘米,平均重量约20克,头和尾都细长如针尖,所以被称为针湫。每年四五月以及九月是针湫的育苗期,它的养殖期相较其他泥鳅更长,一般需要近一年时间,但肉质更为紧实。郭永康的这100亩泥鳅养殖区一年产量约3万斤,批发价格在35元左右,在同类泥鳅中,这种价格是较高的。由于肉质优良,针湫在本地市场受到广泛认可,一直都是供不应求。郭永康一年到头都守在池塘边,为农历新年前的丰收做好各项田间管理。他介绍,本地泥鳅生长期更长,一年才能长大,但口感相当好,当地人相当喜欢,销售不愁。但同时养殖风险也是有的,因为水质差或者水质不注意就容易引起死亡。

长期在外漂泊的郭永康2015年选择回乡创业。他凭借多年来在外获得的种养经验,决定自己拼一回。在了解了自贡泥鳅养殖行情后,他看中了自流井飞龙峡镇的生态水源环境,便投入资金、流转土地搞起了泥鳅养殖。2016年,经过省内外走访学习,实地了解泥鳅养殖技术后,郭永康的“针湫黄斑湫繁育基地”的养殖便正式开始了。

针湫的市场价格高,利润丰厚。郭永康前后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的繁育基地也成漆树乡里重点养殖项目。高利润也伴随着高风险。基地建成后第一年的一场暴雨,便冲走了郭永康30多万元。

郭永康坦言,因为技术不过关,当时用泥土修的田坎,涨水时也没有排洪沟,所以泥鳅跑了,全部亏了。当时买的苗种自己又不会育苗,前前后后就亏了30多万元。第二年他就掌握了育苗技术,在国家的帮助下田坎和排洪沟搞好了,自己只出了一半费用,现在就不愁了,不管每年发多大的水都不怕了。

郭永康加固了养殖池间的围挡,补建排洪沟渠,100亩池塘如今固若金汤。地方农牧林业局加大技术指导与饲养监督,郭永康也不断钻研养殖技术、精细化管理,坚持投用优质饲料、按时换水降低磷氮指标。如今,育苗、养殖、管理、销售都由自己一肩挑。同时他也带动了村里、乡里的20多家农户,利用水稻田养殖本地泥鳅。农闲时节,他还在村里招收100多人的劳力,按天计费,让乡亲们增收。(出处:四川农村日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