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巴城养殖(昆山,百强第一县背后的创富之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蟹品阳澄湖,江南醉周庄,曲听牡丹风雅,百强名闻天下。人们熟知昆山,因他悠久的传统,更因他17年来雄踞中国百强县之首。有人说,想当百强之首一年都难,更何况蝉联17年之久!那么,究竟昆山缘何而富,富起来之后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理念先行,集体经济打造富民基石

来到金华村时,村书记丁新良正和投资人聊着村里民宿的打造规划。86年出生的他就是金华村当地人,12年前来到村委会工作,此后便一路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读书那会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大概是24万元,2010年到了每年300多万元,到去年已经到了2150万元。有了钱,百姓生活和村容村貌自然会提升。”丁新良说。

昆山,百强第一县背后的创富之路

一个行政村能够有如此财力,要归功于金华村多元化的发展理念。步入金华村,小桥流水映衬着青松红枫,陶土瓦下青石砖蜿蜒曲折,一派典型的苏式园林风格。王泉洪就是典型“新金华”人的代表。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买了村里的沿街门面房进行租赁,年底时自家还自产自销在当地小有名气金华村腊肉……一年忙活下来,收入能有20万元左右。王泉洪笑着告诉记者:“村里年底还有分红,按每人每年1500元领,周末来的游客很多,停车场都不够用了。”

而在金华村的规划里,对于这样的现状并不满足。村里的老厂房正在腾退搞现代服务业,还有已经打造了的200亩樱花海和计划建造的露营基地,这些项目都极大地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丁新良表示:“村集体目前80%的收入都来源于经营性收入,我们宗旨就是用绿色经济、美丽经济服务村里的发展。”

以“沿街经济”闻名的泾河村则是昆山著名的“无地村”,村里546户、2071人自2000年后就住进了集中居住小区。一到晚上,村里鹿城路和花园路两侧就会涌入大量食客,且一直会持续到深夜。“很多店铺的产权是村里的,我们还有一些标准厂房以及4万多平米的‘打工楼’租给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所以租赁收入一直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泾河村书记费建忠介绍说。

不过,村里人却并不满足于这样旱涝保收的租赁模式,他们还在继续打造孵化器、科创园来发展产业经济,以此不断提升基础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此前村里还投资了400万入股一家高企,如今仅此一项一年就会有约10%的回报。”费建忠告诉记者,现在村里门球队有2支、舞蹈队有3支,村民每年还有8大福利,仅包装产业一项就带动了本村20%的人口实现了就业。

精益求精,特色产业做成金字招牌

提到昆山,不得不说的还有阳澄湖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又到了一年大闸蟹丰收的季节,巴城镇武神潭村村书记俞烽来到大闸蟹产业园,在田垄上注视着大闸蟹的收获进程,并不停地和蟹农们聊着产销情况。“以前4两的蟹很少,现在技术提高了,半斤的也都不稀奇了。”俞烽笑着说。

昆山,百强第一县背后的创富之路

俞烽口中的“技术”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门道。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企业聚集的产业园不同,在这个以大闸蟹养殖为主题的产业园里,水塘是单一的组成单元。2010年,武神潭村开始进行农民土地流转,并统一进行标准化改造,打造了水产产业园。在这里,用了哪些生物制剂、三级净化怎么处理、甚至水草的品种数量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园区还配套完善的生产用房,实施庭院小区管理模式,蟹农可“拎包入住”,而且每个池塘都设置身份号,所有产品都可溯源。

为了不断强化养殖技术,村里会定期组织相关培训,还会通过各类手段来加以辅助。“前几天刚刚进行了增氧的专业培训,近期我们还加强了对水质的不间断监测。总之产量就那么多,质量上自然要做足功夫。”俞烽告诉记者,武神潭村螃蟹养殖的亩产净利润已经达到了8千至1万元,而村里打造的100家养殖户、100家经销商、100家农家乐的“三个一百工程”,更是让村民年均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且近4年村民年收入涨幅都超过了8%。

羊绒,则是巴城的另一特色产业。很多人难免疑惑,昆山不产羊,为何羊绒加工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呢?在巴城手缝羊绒大衣协会秘书长吴建华看来,原因只有四个字,质量、坚持。“从外贸做到内销,羊绒产业在当地已经持续了30多年。我们一直坚持手缝为主,高端手缝羊绒大衣占比达到60%-70%。”

苏州天顺制衣总经理沈岗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羊绒大衣的手缝工序为40元/件,普通工人一天能缝制5件左右,再加上9月至11月生产旺季加班缝制,这样下来一年的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而熟练的“大工”则要负责生产线的统筹和质量把控,收入更高一些,会达到12万元左右。“巴城一个镇上,靠羊绒产业带动2-3万人实现就业是肯定有的。”沈岗说。

模范带动,村企联合打造合作新模式

位于昆山高新区内的玉叶基地作为政府菜篮子工程已经有20多年了,占地1160亩,主要特色农产品是绿叶蔬菜。37岁的基地负责人陈颖个子小小的、带着眼镜,一副斯斯文文的面孔,乍一看很难将她和农业挂钩,更别说她还身兼苏州市创业致富女能手协会会长,并且荣获苏州市“创业创新女能手”称号。

昆山,百强第一县背后的创富之路

陈颖在城市里长大,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之所以跨界到农业,竟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决定。“一次我去玉叶基地送合同,看到这里环境特别好,就半开玩笑地说要是来这边上班倒是很好的。那时候的老板说一听就当真了,然后就真的来了。”

在陈颖的努力下,2013年,玉叶基地和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蔬菜研究院,进行蔬菜品种的“三新”技术推广。紧接着,基地又和当地的村庄开展了村企联建,一边给老百姓、合作社输出种植技术,提供优质种苗,一边不断扩大经营模式,吸纳当地百姓就业,让“玉叶”成功走进了盒马、大润发等知名商超。

以姜巷村为例,2020年,基地和村集体共同斥资105万元,用于水渠及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翻建。按照合作共建计划,双方将共同利用145亩土地,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现代蔬菜产业高效种植园。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基地已为村里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0个,中短期就业岗位30人,盘活了农村的闲置劳动力。

此外,基地去年还将麦地秸秆、河道的水葫芦、大盆里的尾菜等和微生物酶一起发酵堆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他们又投入了一部分资金,对堆肥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当地的村民也跟着用上了有机肥。介绍接下来的发展计划时,陈颖表示:“很快会引进一些新型职业农民,依托他们带来更好的技术。农场比较大的话,可以举办很多活动,小朋友可以来这夏令营,认识昆虫、种子,在稻田播种、玩耍等。”

科技助力,“镇长团”变身企业智囊

昆山模具企业众多,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对企业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9月,昆山正工模具企业负责人找到科技镇长团团员、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陈龙,希望其能够帮助研发一款软件,解决汽车方向盘模具的设计问题。“如果能够用软件来代替人工,对于企业来说将是极大的便利。因为方向盘上有很多不规则的曲面,所以他们之前也找过其他人,但一直没有开发成功。”

昆山,百强第一县背后的创富之路

陈龙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特长,再加上上海理工大学的产学研支撑,仅用了一个多月,这款软件便被成功开发了出来。目前,整个项目进展顺利,也赢得了企业的好评。而在镇长团挂职一年多来,陈龙直接参与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就达到了5个,其中最长的一个,团队耗时4个多月后顺利完成。

企业有哪些关键技术攻关需求?高校哪些技术适合产学研对接?当地产业提档升级需要哪些人才?……对于企业来说,“镇长团”更像“智囊团”,即提供帮助,也解决问题。昆山诺克科技负责人感叹到:“以前做一款生产线零部件需要几个工程师忙上几个月,通过科技镇长团的帮扶,开发效率提升了10倍,用工成本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些赢得的时间和效率就是直接的经济利益。”

统计显示,自2009年启动首批挂职至今,昆山历届科技镇长团累计走访企业超9600家次、邀请来访专家超4500人次,推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800项、合同金额近7亿元,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超220位,共建各类创新平台超500个,为昆山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昆山市副市长、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团长纪芳表示,镇长团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服务产业强链、助力乡村振兴为重点,围绕昆山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的最新要求,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联合攻关、产学研对接、“双招双引”等工作方面为昆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虽然我们的团员都是外地人,但大家将带着感情、责任、智慧和敬畏心,了解真昆山、发现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为县域经济领头羊开辟昆山新路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江苏经济网记者 陈宁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