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河蟹高产养殖(河蟹高产人人想,密度高了不好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今年河蟹养殖条件都有哪些变化?

(1)放养密度增加(往年500~700只/亩——现在800~1200只/亩)。池塘条件没有改变,养殖难度必然加大。河蟹代谢产物增加,池塘有毒有害物质增加,致病菌大量滋生,发病几率必然加大,池塘不稳定,河蟹易发病。只有加大增氧力度,增加稳水、调水频率,多改底,少污染(杀虫、杀青苔带来的污染),多预防,少治疗,才能综合提高养殖效益。

(2)投饵量增加。现在很多池塘的投饵量已经超过去年高峰期的投喂量,后期池塘缺氧,压力加大,出问题几率自然会升高。

(3)种植水草难度加大。养殖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水韭菜将无法种植。放养密度增加后,种植水韭菜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放养密度大的池塘,提前补种伊乐藻,有利于减少水变。

(4)水浑现象加剧,持续时间延长。水草生长不好,放养密度高,氧气供给不足,水必然会浑。现有养殖模式中,单方面提高河蟹放养密度,水浑是正常的!

那么随着放养密度增加,我们应该怎样调整我们的养殖方法才能满足我们对高产的需求呢?

河蟹高产人人想,密度高了不好养

01

加大增氧

放养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产氧效率相对较高的水韭菜将很难种植,池塘污染(残饵、粪便等)日益加重,河蟹中后期将缺氧严重。增氧机(叶轮机、爬水机、纳米管等)可以补充氧气,促进藻类生长,减少缺氧,保证河蟹顺利生长。

02

少杀青苔、少杀虫

水草在河蟹养殖中起到重要的产氧、净水功能,任何对水草产生伤害的药物都会影响池塘氧气供给,一旦水草的产氧功能降低,池塘一定会变浑,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河蟹吃料,增加蜕壳期损蟹。所以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减少杀青苔、杀虫药物的使用,保证水草的功能,池塘才有可能容纳足够多的河蟹生活。

03

适当肥水,补种伊乐藻:

放养密度增高以后,水韭菜多数会被河蟹“扒”掉,此时适当在“台面”上补种伊乐藻,既可以帮助净化水体,产生氧气,又可以为以后河蟹蜕壳提供躲避场所。另外,池塘中产生氧气的除了水草还有藻类,河蟹养殖全过程都可以适当肥水,培养藻类。藻类多不但不会减少透明度,还可以净水,增加透明度,减少污染,增加氧气,从而提高池塘河蟹总容量。

04

少量多餐,加强内服:

放苗增加后,投喂量必然增加。河蟹肠道很短,吃料后几个小时基本就消化完了,其他时间就以螺蛳、水草等天然饵料为食。今年发现严重的几乎把伊乐藻都夹“秃”了,严重影响了水草功能。所以适当增加一餐或两餐投喂,减少河蟹吃天然饵料的机会,保护水草,同时还可以增加营养物质补充,强化河蟹体质。池塘中的水韭菜被“扒”光以后,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补充不足,河蟹容易蜕壳不好,减少大规格河蟹产出。所以加强投喂的同时内服营养套餐(壮虾多+虾动力+虾便利),补充因水草减少而带来的植物性营养缺乏。促进消化吸收,帮助蜕壳,出大规格河蟹。同时增强体质,减少发病,提高养殖成功率。

河蟹高产人人想,密度高了不好养

05

加深水位,适当换水:

深水位可以提高池塘总容量。同时加深水位有利于环境稳定,减少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池塘污染,就是减少池塘耗氧物质积累,增加氧气。适当换水同样可以起到增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产量,增大池塘容量。

06

勤改底、多解毒:

氧化型底改(新超能底改王),打破底层水面张力,促进污染物质释放,减少耗氧,活化污泥。活性多元有机酸(碧水安),清除池塘各种有毒物质,加快池塘代谢速度,促进污染物质的分解和利用,既可以加速水体产氧速度,也可以减缓毒害物质积累。所以平时多改底、解毒,有利于池塘稳定,减少污染,增加产量。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