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册亨县冗坪养殖场地(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7|点击次数: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一、

龙年到贵州旅游,贵州龙的故乡——兴义,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气象学会官方认证的“中国四季康养之都”,气候四季舒适、自然风光宜人、人文风物独特,特别是独有的龙文化,值得探寻领略。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众所周知,中国是以龙为图腾的国度,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贵州龙化石——这种比恐龙还早出世的龙类化石,最早就在兴义这片土地上被发现。

贵州龙,它是龙吗?为何叫贵州龙?

其实,距今2.4亿年前的黔西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处于古海洋特提斯海的边缘,这片浅海是海生爬行动物畅游的乐园:其中生活着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初龙类等等。个头小的如贵州龙只有20厘米,个头大的如贵州鱼龙可以长达6米。

贵州龙就是生活在距今2.4亿年前的中三叠纪浅海环境的小型鳍龙类,是中国学者(杨钟健)首次命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

这种属于半海生古爬行动物,既然不是恐龙,那么它却为何会成为“龙的祖先”呢?

1957年,中国古生物研究员胡承志赴云南开展野外工作,途经贵州兴义顶效地区时,在当地老乡家中发现了几块奇特的石头。

在这些灰色的石灰岩上,一条条纤细的骨骼“镶嵌”其中,这显然是一种脊椎动物的化石。从整体形状看它有些像恐龙,但它的个头却比恐龙小很多,体长仅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与俗称的“四角蛇”等蜥蜴形态接近。

胡承志将这些化石带回北京,经研究认定为此前从未发现的爬行类动物化石,后因发现地和发现者而被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的报道,同时以副标题说明贵州龙产生于二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属爬行动物,并对贵州龙作出高度评价。文中说,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经深入考察认为,贵州是“龙乡”之一。

在三叠纪海相地层里安安静静埋藏了两亿多年的贵州龙,在古生物学界犹如爆炸了原子弹,轰轰烈烈,横空出世。

依托古生物化石、岩溶喀斯特、大S型相变带等地质资源,近年来兴义市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世界地质公园建设。

在2023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上,兴义市还被确定为2024年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的举办地。以喀斯特万峰林、古生物化石贵州龙等地质奇观为代表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也将在今年获世界地质公园授牌。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沧海桑田,转瞬之间。如今,兴义喀斯特地貌的田园生活平淡而静逸。“如今,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锥状喀斯特地形地貌为地质特征的地质奇观、地史珍宝成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和科普旅游的名片,享誉世界。龙年将至,到兴义寻龙、赏龙,欢乐跑龙乡,在花海迎龙年,行大运。”黔西南文史专家罗松说。

二、

龙不仅是一种传说,还是一种图腾,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布依族、苗族聚居的黔西南,在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就衍生出了不同形态的“龙”。以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早已有着深厚土壤和根基。

册亨“布依草龙”最为特殊神秘。布依草龙又称布依山龙,由稻草扎制,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至今已280多年。这项布依族民间艺术,集农耕传统习俗与龙文化崇拜一体,由册亨山村冗坪村发源,每逢布依族传统节日,当地村民都会祭天祀灵,舞龙挥棒,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目前,在册亨县中华布依博物馆,两条盘旋飞舞长达数十米的“布依草龙”就是当地的“镇馆之宝”。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在兴义市马岭街道瓦嘎村一带,流传着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艺术——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它是龙狮文化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了布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百余年来,布依族高台狮灯一直在瓦嘎布依村寨世代传承,瓦嘎还因此被命名为省级“布依高台狮灯艺术之乡”。布依高台龙狮技艺和文化传承,在册亨县也有着深厚的根基。

“舞起布依板凳龙,全寨平安不受穷。”几百年来,这句谚语在兴义市下五屯一带布依村寨一直流传着。

布依族板凳龙是另一种流传于黔西南民间的独特舞龙技艺和龙文化表现形式,其表演与传统戏曲有相似之处:一为手持长条板凳龙的表演队伍,二是负责奏乐的响器表演人员队伍。其表演程序是以独具布依族特色的情歌对唱情景表演,引入欢快热烈的板凳龙舞。板凳龙一般是以长条板凳扎龙头,三人执凳脚表演。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难度动作。伴着欢快的鼓乐声,板凳龙时而穿梭翻滚,时而盘旋造型,让人目不暇接,留下小中见巧的印象。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板凳龙舞是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布依族独特的文化认知和生活习俗,具有深远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也为其他民族群众所喜爱。

三、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之一,龙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与凤凰、麒麟、龟并称“四瑞兽”。传说中的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在传统农耕社会里更象征着平安和丰收。在先民朴素的认知里,借助在器物上绘制、刻制龙形,或在建筑上以龙的形象装饰,可以获得尊贵地位或上天庇护。

黔西南州博物馆里,就收藏着各种材质、各种造型的“龙”文物。1987年,在兴仁县雨樟镇交乐村6号汉墓,出土一件青铜连枝灯,设计巧妙,制作精湛。特别是整盏连枝灯上一共铸造有15条神态各异的龙,与该灯由13个部件组合而成,实属全国同类型文物中罕见。连枝灯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目前正在上海参加全国性的龙年精品文物展。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据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介绍,古代青铜器物上多见的饕餮纹,就是龙纹饰的一种形变。在交乐汉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大量器物都有类似龙形图纹。“但像青铜连枝灯这样,以立体、具象的龙为装饰,而且制作工艺如此精妙的,确实极为少见。”

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的“龙首柄”铜釜,通高13厘米。敞口,口径10厘米。束颈,鼓腹,腹径13厘米,腹下饰双凸弦纹。龙首微下弯,张口衔珠。因保存较好,龙的眼、牙、耳、角、眉、鼻、须等细部构造清晰可见。其中双角、双耳后掠,同黄土坡出土的一样,呈矫健若飞之态。

在相邻的7号墓,再次出土一件“龙首柄”铜釜。相较前述两件“龙首直柄”不同,这件为“龙首曲柄”。釜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6号墓与7号墓系夫妻合葬墓,等级都很高,两尊“龙首”也非常相像。

“除了出土的文物,黔西南关于‘龙’的符号遍布全州各地,不仅存在于民间牌坊石刻、古桥、建筑上,而且还存在于乡间田野、老百姓寻常生活中,龙元素和龙文化在黔西南十分丰富。在龙年,州博物馆也将推出龙章凤彩迎新春——黄宏收藏龙纹铜镜艺术展、贞丰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拓片展等。”龙虎说道。

甲辰寻龙记: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独特文化与乡愁

黔西南州作为贵州龙化石的最早发现地,真实存在的龙的栖息地、专家认定的龙乡。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全州各县(市、新区)还将共同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非遗展示、户外运动等节日活动。

甲辰寻龙,一定要来贵州龙的故乡,领略神秘独特的文化与喀斯特山地田园乡愁。

(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邓忠胜)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