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防治南美白对虾“死底”症_库百科龙虾养殖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4|点击次数:
防治南美白对虾“死底”症_龙虾养殖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日趋普及。然而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养殖环境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因环境恶化造成对虾发病死亡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山桃拉病毒和杆状病毒引起的红体病和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死底症”,又称“偷死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白对虾随着快速生长,池内载虾密度不断增大,加上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南美白对虾生产的关键季节,广大养虾者在着重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要谨防“死底症”的发生。

防治南美白对虾“死底”症

“死底症”表现的症状

“死底症”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2公斤/池,到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由于绝 大部分虾死在池底,平时不易察觉,故有些虾农也称之为“偷死病”。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 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死底症”特点

1、“死底”通常发生在养殖中后期,天气闷热多变的时候。

2、“死底”通常出现在养殖密度高的虾池,而且死虾均是池中个体较大的虾。

3、整个池塘未见虾的摄食减少,或者减慢,也没有浮于水面的病虾。

防治南美白对虾“死底”症

“死底症”的原因

由“死底”的特点分析,产生“死底”的原因是:

1、虾池中底部溶解氧不足,环境恶化,积累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2、虾体自身营养不良,抵抗力差,脱壳困难。

“ 死底症”的防治

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稳定:根据南美白对虾的水质要求,养殖期间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尤其到了高温夏天,对虾生长快,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易恶化。因此,应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如遇到低压闷热天气,应延长增氧时间。同时,要 根据水质变化勤换新水,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星期最好换掉池水的1/3,然后再提高池塘水位,保持在1.8--2.0米以上。

当对虾生长到了中后期时,因投饲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易变浓。此时,应及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或白云石粉来控制水色。并且每隔15--20天施用0.2--0.3ppm芽孢杆菌或1.0--1.5ppmEM菌等来改善水质,先迅速降低氨氮,以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过高后,促使亚硝酸盐的积累和加重其毒性,从而引发“死底症”的发生。

防治南美白对虾“死底”症

2、适时泼洒硝化细菌:通常在南美白对虾放苗开始养殖40天后,每月泼洒一次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纯化硝化细菌能明显地降低池塘水质的亚硝酸氮,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症”的发生。

3、紧急救治时,可向养殖水体及时泼洒固体双氧水(高能氧)。其用量为每亩水体0.5—1.0公斤,重点泼洒在污染区。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可降低亚硝酸氮对于白对虾的危害,暂时减缓“死底”现象的规模发生。也可采用全池泼洒2ppm的活性碳方法,暂时控制“死底”现 象的发展。但从使用效果来看,这仅仅是一种治标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氮过高的问题,且反复使用成本也较高。

4、轮捕疏养,保持合理的载虾密度:一般南美白对虾经70--80天的养殖,规格达到60--90尾/公斤时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对虾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采取轮捕疏养的技术措施,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对虾捕捞上市,以池内合理的载虾密度。这样既可提早上市,又能节约饲料,并为存塘对虾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也有助于改善水质,促进对虾快速生长。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想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的知识,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