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十堰养殖厂(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鲁道成在给牛添加饲料。

西部网讯(记者 赵雪)看着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邬文芳暗自庆幸,当初没有阻挠丈夫跑回穷山沟里来养牛放羊。

邬文芳和丈夫左自意是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两人都是商洛人。2014年,左自意执意放弃外面的生意,回山阳县户家塬镇搞牛羊养殖,创办了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五年后,公司把镇上每一家贫困户都嵌在了产业链上,通过多种渠道帮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园区整齐划一的厂房。

现代养殖全产业链年利润2000万

今年57岁的左自意原是山阳县户家塬镇西沟村的一名村干部,1983年,他组织成立了山阳县水利水电工程队,先后带领全村100多名群众外出务工创业,在湖北十堰、汉中、安康等承揽项目。

一晃三十余年,经济上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左自意开始思考:如何能改变家乡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贫困面貌,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

“我那时候确实想不通,为什么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瞎折腾,之前干工程的时候虽然到处跑,但是一个项目干完之后还能缓缓,搞养殖一年四季都停不下来。”邬文芳说,刚到村上来时,满眼望去都是荒坡山地,生怕辛辛苦苦几十年攒下来的全部家当打水漂了。

2014年,左自意在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上山下岭,走村串户,最终选择在西沟村两山脚下建厂设园。

建成后的生态养殖产业园占地面积65亩,流转租用荒山、山坡地5000余亩,投资3500万元,建成黄牛养殖厂、青储饲料加工厂、生物有机肥厂、肉牛屠宰厂,牛肉深加工厂,农业现代化园区,板栗园等5厂2园,形成完整的养殖生态链和产业链,年利润达到2000万元。

牛粪变成“宝”生态农业见奇效

“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空气又好,牧草丰富,作为养殖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左自意说,建厂之初就在考虑生态环保问题,“养殖最大的污染最主要来自于粪便,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如何解决牲畜粪便问题,我们想到了沼气利用和化肥加工。”

他们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将牛羊粪便加工成优质林果产业专用有机肥,容纳的就业岗位就有100余个,年人均工资3万元以上,延长了产业链条、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还促进了群众就业。

目前,他们又在建设沼气站,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做无公害处理、综合利用再生资源以保护环境。同时,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解决牛耳川移民安置点400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气问题,年可处理粪污2.1万吨。

“市场用气价格应该在每立方3元,我们只收取村民2元钱每立方。”左自意说,既然把厂子建到了这个地方,就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当地百姓分享企业收获的收益和建设成果。

多年贫困户受雇当年成功脱贫摘帽

更让左自意夫妇开心的是,园区建成当年,参与就业的42名贫困户就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比起过去,现在日子好多了。以前是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除了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和药品,进趟城根本不敢多买一样东西,几年都难添一件新衣服。” 家住山阳县户家塬镇西沟村的鲁道成夫妇对于这些变化,倍感满足。屋顶的瓦片是前年换的,两间对着路口的房子窗户也新上了油漆,看起来亮堂不少。

鲁道成家曾是山阳西沟村因病致贫的典型,儿子智力低下,年近七旬的老伴右腿骨折,仅靠他种植几亩地和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直到2014年,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落户西沟村,鲁道成受雇成了一名饲养员,他们的生活逐渐有了好转。

“我每个月工资有2700元,除去一些日常开销,能省下千把多块,加上3亩土地每年的流转资金,生活过得还算可以。”鲁道成说,5年下来,他攒了五六万块钱,在这以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别说存钱了,一家人糊口都成问题。”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即将投用的沼气池。

几年来,意发公司在关上、西沟等地与80多户贫困户签订托养和收购牛羊协议,让这些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带动830多户贫困户种植饲草,比原先单纯种植玉米、小麦收入最低翻一翻。

户家塬镇党委书记杨建峰说,一直以来,该镇主要以林果业与中药材种植为主要产业, 但是这两者都属于长期产业,见效时间相对较长,能够当年见效的特色养殖不多。“这几年通过意发公司的辐射带动,类似企业在逐渐落地成长,这对于全镇的脱贫攻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