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淡水勾兑养殖海鲜(“勾兑技术”让假冒的泰国香米、有毒的高端海产品改头换面上餐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315全民季#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上,一批祸害消费者的企业、产品被曝光。随即,相关部门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查封处理工作。

随着镜头,被曝光产品及其背后触目惊心的生产“工艺”纷纷“露出了马脚”、现出了原形。

“香精大米”的勾兑单位——安徽香王粮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年销售一千多吨“泰国香米”全部是用香精勾兑而来,其香气源自“科技与狠活”——厂家从来不做进口,都是当地的稻子,与泰国香米压根就没有任何关系。

“勾兑技术”让假冒的泰国香米、有毒的高端海产品改头换面上餐桌

那么,“泰国香米”的香味来自哪里呢?

该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这是一种香精,泰国香米的香味正是用它调配出来的

调配香精的是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无生产许可从事香精生产的公司。据澎湃新闻报道,当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正赶往被曝光的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

可以说,让本地大米“改头换面”成为“泰国香米”,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功不可没”,此次“东窗事发”,自然也就“在劫难逃”了。

无独有偶。

315前夕,新京报记者根据爆料,以操作工的身份进入大连一家企业园区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全年生产加工各种各类海参、黄金鲍等海洋珍品达1000余万斤,产值达10亿元的集海珍品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渔业企业。

在这家企业里,光鲜亮丽的“高端”海产品背后或涉嫌非法添加有毒药剂。

记者现场对比发现,经过2个小时的浸泡后,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鲍片”较之前都更加嫩滑,色泽更白亮。

“勾兑技术”让假冒的泰国香米、有毒的高端海产品改头换面上餐桌

为了弄清楚“药粉”的成分,新京报记者在车间对两种药粉取样后,送到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化学实验室进行XRD物相分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G”样本中主要成分均为硼砂,“B”样本也含有硼砂。

《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硼砂属于有毒、有害物质,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

2008年,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就将硼砂和苏丹红等添加剂列入第一批禁止添加、使用的名单。

暗访发现,仅在2月27日这一天,这家企业就用了四五袋硼砂,粗略估计有200斤。而这些被硼砂浸泡了2天的黄金鲍,出现在该企业的网店里时,还被“冠冕堂皇”地打上了“放心美味”的字样。

“勾兑技术”让假冒的泰国香米、有毒的高端海产品改头换面上餐桌

硼砂的危害有多大,勾兑单位“心知肚明”。在这里,人的良知、法律的规定、科技的意义都消散到“九霄云外”去了。

铤而走险的根本动机是利欲熏心。

“勾兑技术”让假冒的泰国香米、有毒的高端海产品改头换面上餐桌

从曝光的情节看,这些不法企业加工、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绝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行为。他们敢于如此明目张胆、有恃无恐地“作奸犯科”,还是源于我们的监管“失守”。

如果我们的监管能够真正承担起维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守护人”这一重任;如果我们的举报体制足以让知情人挺身而出;如果法律的惩罚足以让违法者“心惊肉跳”。

我们的食品安全就能够让消费者的信心增强。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我们感谢315,但我们不能总是等315。

行动起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