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湖南残疾人养殖竹鼠(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部分农民为增收脱贫,因地制宜,开始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养殖技术日渐成熟,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省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在这些人工养殖的动物中,90%用于食用,如竹鼠和蛇。面对“禁食令”,若要无害化处理,即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少养殖户开始选择转型。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恭城山地多,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竹鼠产业。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吕海锋摄

驯化历史已超3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有人开始尝试驯养野生竹鼠。由于经济效益不错,越来越多人进入市场。直到九十年代,人工繁育和养殖的技术摸索出来,解决了种源问题,竹鼠驯养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2000年,国家林业部门发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竹鼠属中的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列入其中,对这些物种的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都需要获得林业部门发放的许可证。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恭城当地一家竹鼠扶贫培训基地。

到了2004年左右,广西竹鼠养殖规模化的产业链基本形成。近年来,竹鼠长期供不应求,收购价格约100元/公斤,一般销往广东和湖南,随着电商和物流的发展以及网红的带货,对竹鼠的消费需求也在扩张。

由于竹鼠养殖投资小,劳动强度不大,一年时间即可产生效益,对贫困户脱贫起到短平快的作用;同时竹鼠的食物为竹子、甘蔗、象草秸秆等,适合山区的贫困地区饲养。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和期望。

在不少地方,扶贫、残联等部门开始为贫困户和残疾人免费发放竹鼠种苗,或者提供资金支持,竹鼠养殖户成逐渐越来越多,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和河池等地。最新数据统计,广西人工驯养的竹鼠总量约为280多万只。

自治区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处负责人透露,目前多地林业部门向当地政府申请将竹鼠纳入畜禽目录中,其中包括广西,但目前还未明朗。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南宁市竹鼠养殖协会会长张文明如今转型直播带货。

食用利用占九成以上

同样用于发展扶贫产业的还有蛇,“养殖一条蛇胜养一头猪”,在钦州灵山县,人们熟知这种说法。

灵山县是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的农业大县,起初靠种植水稻、水果、甘蔗等农作物,农民只能维持温饱。部分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养蛇致富。2011年4月,灵山将养蛇作为特种产业发展起来。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灵山县一贫困户在老房子里养殖蛇。

“县里面很多养殖户以前是贫困户,他们通过发展养蛇实现了脱贫和致富。”据灵山县蛇类驯养繁殖协会(简称蛇类协会)党支部书记冯德进介绍,灵山蛇类协会领导层有6个人,其中有5人以前都是贫困户。

说起广西养蛇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南宁市横县的黄光珍。他是较早一批开始养蛇的人,由于在水库工作,他要穿过茂密的丛林,为了防止被蛇咬伤,他学习捕蛇和蛇伤治疗技术。久而久之,他成了闻名四乡的捕蛇能手和“赤脚蛇医”。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1984年,黄光珍开始在家养蛇从而致富,成了当地的“万元户”。到了1996年,他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存款。黄光珍养蛇带来的效益,让周边很多村民跟着一起养蛇,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养殖者前来取经。其中,就有包括成为“养蛇之乡”灵山的人。黄光珍的养殖场也被业内称为养蛇人的“黄埔军校”。

2006年,蛇类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获得国家林业部门的许可;2012年,广西开始大规模推广养殖,主要分布在钦州、崇左、玉林、贵港、梧州等地,总量在2000多万条。

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处了解到,目前全区有2100多家持证的野生动物人工繁殖驯养企业,品种方面,八大类野生动物均有涉及,其中用于食用的占90%以上,药用和观赏类的不到10%。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多项措施出台降损失

野生动物人工驯养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公开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到,仅2016年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直接从业者已经达到1408.98万人,所创造的直接产值约为5206.16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由于技术门槛低,利润可观,近年来,有不少地方把野生动物养殖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一些养殖户、从业者还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后,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难免会给养殖户户带来一些经济损失,部分贫困户甚至存在返贫或无法脱贫的潜在可能。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以灵山为例,官方数据显示,灵山县有19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其中,就有179户选择养殖蛇,蛇存量9.97万余条,产值1736.5万元,从业人员216人。

灵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一业介绍称,自从“禁食令”发布后,当地对养殖的贫困户“优先照顾”,出台以奖代补、专项扶贫资金、设置公益性岗位、信贷及时发放、延长还款期限等多项措施帮扶贫困户渡过转产转型期,把损失降到最低。

谭其峰是灵山县灵城乡梓崇村的贫困户,2019年初贷款购买了500个蛇蛋。眼看着年末出售即可收获第一桶金的时候,不曾想就遇上了“禁食令”。正当其进退两难之际,以奖代补的7000多元的资金打到卡里,“这笔钱足够让蛇舍维持相当一段时间。我仍看好这一行,会继续养下去。”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据了解,灵山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已发放补助金额80多万元,覆盖贫困户120余户。另外,安排专项扶贫资金800多万,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扶贫产业转产转型。

截至目前,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灵山县已落实转产转型121户,就业帮扶86户。“县里投入3000多万元,开发非固定性扶贫公益性岗位,例如清洁员、维稳员等多种岗位,养殖的贫困户可以有所选择,每个月工资1200元/月。另外,将一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养殖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李一业说。

养殖户转型进行时

就在众人还在等待“补偿方案”落地之时,有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转型之路。黄乃旭,是灵山县文利镇旭烨养殖场负责人,进入5月以来,他的养猪场和猪舍建材漏缝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2010年,黄乃旭开始发展养蛇产业,其名下的养殖场在2017年还荣获“中国养蛇示范基地”称号。受疫情影响,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黄乃旭改变发展思路,转型生猪养殖产业。

尽管养蛇行业发展一直不错,但黄乃旭深谙“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2019年底,黄乃旭在养殖场附近承包了一片山地,打算种果树。遇上“禁食令”后,黄乃旭同样遇上资金困难的局面,在和妻子商量过后决定向银行贷款,规划在承包的山地里划出4000多平方米,建设3条标准化猪舍,生产生猪能力达2000多头。同时,还建设猪舍配套材料——漏缝板加工项目。

和黄乃旭转型思路不同,南宁市竹鼠养殖协会会长张文明选择了轻资产转型,做起了电商直播带货。5月19日,当记者联系张文明的时候,他正带着其团队,在上林生态旅游养生节上做着一场直播。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南宁市竹鼠养殖协会会长张文明如今转型直播带货。

张文明称,自己从事竹鼠创业已有11年,参与的3个基地共养殖有8000多只竹鼠。今年2月初,他便谋划要转型,“公司里面15个人,留7个人在基地喂养竹鼠,其他人全部开始转型。”

“我第一次做直播是卖武鸣的沃柑,效果还不错。”凭借着多年的创业经历,张文明不仅自己直播卖农产品,还培训直播带货主播和农业创业孵化培训。结合自身的经历,张文明坦言,由于2020年不确定因素增加,建议养殖户选择轻资产的转型。

编辑丨莫妮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化危为机,养殖户主动转型找出路丨关注广西野生动物人工驯养②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