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扶贫养殖报告(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作者:李福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博士后)

产业兴则乡村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接续指出,五年来,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要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产业振兴是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反复强调产业振兴对稳定脱贫的重要性,一再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脱贫人口中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的占比近70%。这彰显了乡村产业振兴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价值。

乡村产业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系

乡村产业振兴可借鉴产业扶贫的有效经验,实现稳健推进。“十三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创新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和强化制度保障措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一是把握贫困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产业扶贫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所推产业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禀赋条件是否契合,只有扶贫产业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才可发展壮大。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中,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产业。二是注重多元驱动,推进扶贫产业多样化。多样化的产业,可充分挖掘和开拓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使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积蓄发展动力,释放扶贫效能。乡村产业振兴,不是某一产业的振兴,而是各产业的全面协同振兴,系统性、战略性的发展思想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中必须得以体现。三是发挥主体带动作用,巩固农户组织化脱贫。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中,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良性互动、有机对接,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实现贫困群体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成果可利用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契机,实现纵深发展。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配置性资源和政策性保障。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推进必然伴随着大量城镇资本下乡和支持性政策的落实,这为乡村产业带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更多的外部经济支持,有助于维持脱贫攻坚效果、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另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为深化脱贫攻坚效果提供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产业兴旺,而多措并举打牢、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是这一目标顺利达成的基本前提,自然也为依靠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基础。再者,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了产业脱贫模式的深刻变革。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渐被纳入城乡一体化贫困治理体系,这不仅是乡村产业振兴机制构建的需要,更是后全面小康时代社会共治的必然趋势。

以乡村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选择

1、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总体蓝图

以乡村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一要加强政策方案设计。根据各地实情,制定乡村产业振兴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总体纲领及具体实施方案,解决现有规划内容中彼此冲突、互不相容的条款、规定。二要加强统筹机制设计。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各项目分类建档,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同时,利用乡村产业振兴的项目基金、资源和政策深入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项目和产业绩效。

2、补齐基础短板,筑牢发展根基

强化农业农村建设投入、补齐基础短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以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环节。一要补齐人才短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培养本土人才。面向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突出“一专多能”,不断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发挥“拳头”效应,将各类优惠政策整合,放大政策红利,要让优秀人才回得去、留得住。二要补齐科技短板。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科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物流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应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方向。应积极探索以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科技支撑体系,驱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转型升级。三要补齐资金短板。用足用好项目资金、金融信贷等资本支持政策是以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要引导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资金向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适当倾斜,形成社会资本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3、培育内源动力,增强主体活力

通过培育壮大多元经营主体,既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又能通过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享受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脱贫“脆弱”户与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加强龙头企业与带贫经营主体、村集体、“脱贫”脆弱户等主体的合作,建立脱贫户和村集体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二要培育内生动力。农民群众既是扶持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调动其亲身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培训、典型宣传、引导激励,做好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加其信心、提升其素质、开阔其眼界,引导其靠自己的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4、瞄准区域优势,培育长效产业

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在于特色资源,通过政策引导,统筹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促进各种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把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变成产业、产业变成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培育长效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才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带动脱贫增收。一要瞄准特色资源。立足市场需求,挖掘特色资源,集聚资源要素,突出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特色加工、特色手工和乡村旅游。二要创建特色品牌。加快培育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努力把当地特色产业做成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大产业。三要促进“三产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加工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