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北京野兔养殖(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说起兔肉小吃,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四川的麻辣兔肉,但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升高,吃兔肉已经不再是四川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开始出现以兔肉为主题的烹饪餐厅了,比如北京、内蒙、广东以及福建等地。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兔肉爽滑有嚼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营养价值优于大宗的猪肉、羊肉以及牛肉,被誉为“保健肉”、“荤中之素”。近年来的市场消费调查显示,全国最能吃兔的地区分别是四川、重庆、广东以及福建,其中四川的消费市场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全国超过6成的兔肉都在这里被消费。

尤其是在2016年,四川省将近有3亿只兔子被送上餐桌做成了干锅兔、麻辣兔头等特色菜,占全国市场的7成左右。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兔肉与大宗肉类产品的营养比较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兔的产量一直在以8.5%左右的速度增长,大部分产量都是由四川、山东、江苏、河南四个省份贡献的。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家兔出栏量为5.6亿只,其中肉兔出栏量为3.5亿只,占比高达62%(非食用的獭兔和毛兔加起来占30%多)。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养殖肉兔的省份那么多,为什么最能吃兔的偏偏是四川呢?

这还要从兔肉的特性说起。虽然兔肉本身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和猪肉、牛肉相比却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味道寡淡,风味不足。兔肉质地紧实,肥肉较少,如果用来清炒则很容易变柴,用来红烧则缺少油水,口感同样不佳。

无论是鲁菜还是淮阳菜,都很难将兔肉拿捏到位,但川菜就不一样了,重油和香料的使用不仅能够很好地掩盖住兔肉本身的寡淡和草腥味,还能赋予兔肉厚重的香辣口感。另外,四川的很多厨师大多都是做兔肉的一把好手,经验老道,无论是烧烤、凉拌还是火锅、干锅,全都不在话下。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麻辣手撕兔

在四川,兔肉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饮食风潮,而且在不同地区,具体的吃法还不太一样。比如,自贡人更偏爱冷吃兔、姜丝兔丁、干锅兔;在泸州,当地人更青睐于跳水兔,南充人则发明出了手撕烤兔的招牌吃法。另外,广汉的缠丝兔,成都的麻辣兔头也都是当地的代表性菜品,地方特色非常显著。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四川各地的政府为了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毛兔、肉兔等特种养殖。同时,对外贸易局还在宜宾江、广汉等地建立了250~500吨的冻兔加工厂,保证北京口岸公司对外出口冻兔肉,这进一步刺激了肉兔的养殖需求。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另外,四川植被丰富,草料充足,农户在家中养兔根本不愁饵料问题,再加上政策的激励作用,四川的肉兔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相关的饮食题材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四川省境内精加工兔肉的企业已经壮大到上百家,每年能够精加工2万吨以上的兔肉产品,兔肉在当地肉类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比重也越来越大。

然而放眼全国的畜牧业,兔产业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小,仅占肉类总量的1%(兔肉与猪牛羊的产量对比见下表)。在四川省以外的大多数地区,兔肉依然属于小众的肉类产品,难进“大雅之堂”。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和火爆全国的小龙虾和牛蛙相比,兔肉在消费规模上还是逊色不少,想要走出四川、升级为“国民食材”显然还有不小的阻力。

事实上,问题并不是出现在养殖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肉兔的生长速度很快,三个月就能长到2.5公斤的上市规格。不仅如此,肉兔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3.6公斤重的成年雌兔,每年能产下50只幼崽,饲育成本并不高。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在养殖方式上,国内也早已实现过工厂化和标准化养殖,但是规模和产量一直不温不火。比如在2018年,我国出栏的肉兔共计有3.16亿只,总重46.6万吨;2019年的出栏量约有3.47亿只,总重53.0万吨。

限制产量的最大因素,说到底还是因为消费市场没有打开,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对于“川味兔肉”的未来,我们不妨留有一份期待——毕竟,最初的牛蛙也只不过是长沙夜市摊上的一道口味菜,就连火爆全国的小龙虾,最开始也只是江苏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而已。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四川人均兔肉消费量高达3.95公斤,远高于中国人均兔肉消费水平的0.53公斤

四川人每年能吃掉2亿多只兔子,这一需求仅凭四川本省的养殖产量是无法满足的,基本每年都需要从河南、江苏等养兔大省调运。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联想到澳大利亚野兔泛滥的事件,如果将澳洲泛滥的野兔进口到中国,既清除了兔患,又满足了中国人的胃口,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上,澳洲的野兔至今为止都没有对外出口,而且澳洲的本土居民也不会以野兔为食,这主要还是考虑到了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澳洲的科学家为了遏制泛滥的野兔而引入了粘液瘤病毒,杀死率高达95%以上。然而,幸存下来的野兔获得了更强的抵抗力,导致病毒的致死率逐渐降低。为此,科学家又引入了新的病毒——兔出血性病毒,将致死率又提升到了90%以上。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野兔

病毒无法杀死所有的野兔,最终的结果是野兔与病毒长期共存。除了病毒,野兔本身也是多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宿主。调查显示,野兔体表的寄生虫有将近70种,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脑炎原虫、肝片原虫、日本血吸虫等等。

因此,贸然将澳洲野兔进口到中国不仅会对人体健造成潜在风险,更严重的是——这些进口的野兔一旦通过人为因素扩散到野外,很有可能会传播病菌,给我国的野兔种群带来致命打击,家兔养殖业也有可能受到波及。

四川人吃兔30多年,一年曾吃掉3亿只,如今却上不了“台面”?

总之,从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进口野兔并不是明智之举。我国虽然从其他国家进口了不少的兔肉产品,但全部都是人工养殖的、经过质量安全检验的健康食品。

其实不仅仅是野兔,其他野生动物(如野猪、野鸡等等)也同样如此,禁食是最基本的底线,也是对健康的有力保证。反之,为了一口“野味”就铤而走险,这种做法既缺少理智,也不负责任。

对于兔肉消费,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