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蚯蚓养殖小龙虾(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上午11时,在崇明岛三星镇,西新村一条田间小路突然变得繁忙起来,几十位农民或步行或骑电瓶车匆匆赶过来,有的拎着水桶,有的车上载着蛇皮袋,都是沉甸甸的。

早上6点,我就去田里抓蚯蚓了,几个小时共收获50斤蚯蚓。送到合作社,每斤10元,就是500元。”62岁的黄付明,是附近三协村的村民,养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他告诉记者,自己下午再花两三小时,还能抓40斤蚯蚓,这样一天就能赚900元。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当天赶来送蚯蚓的,大约有三四十户农民,都来自附近几个镇的村庄,他们中收成少的不到10斤,多的则有近100斤。将蚯蚓一一称重后,基地工作人员分别支付现钞,村民们很快又欢喜地离开了。

水稻播种季,也成了蚯蚓养殖户的收获季。这样的喜人场景,已在当地连续上演近十年。据透露,作为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已覆盖崇明50多个村4000多亩稻田,以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这一条小蚯蚓,原来是奇缺的地标性药材

记者刚到村头,就遇上了骑着电瓶车来送货的朱阿姨和陈阿姨。她们来自隔壁新海镇,是一家奶牛场的职工,早上挤完牛奶下班后,就立刻去田里抓蚯蚓,分别抓到了8斤、10斤。

“虽然没有别人多,但业余能挣个80元、100元,她们还是很开心。”66岁的陶晓斌,是负责收购蚯蚓的上海蓝汇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附近西新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每年上半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下半年的9月、10月,都是蚯蚓的收获期,其中5月、6月是旺季,一对农民夫妻下田抓蚯蚓,每天可以收获80-90斤,送到收购点就能领到800-900元。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勤劳肯吃苦的黄付明,就是让人“眼红”的高产户,他一个人花小半天就能抓四五十斤蚯蚓。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0亩稻田,去年一年种稻谷的毛收入才1万多元,但养蚯蚓、抓蚯蚓就挣了3万-4万元,“今年,田里投的种苗更多了,施的有机肥也更足了,估计蚯蚓的收成会更好”。

“我挣得比儿子还多!”老黄自豪说,他儿子在市区开滴滴,每天能挣六七百元就不错了,但自己在家门口抓蚯蚓一天能赚上千元。记者采访当天,老黄凌晨两三点还去河里收了捕鱼虾的笼子,共收获四五斤小龙虾,以每斤15元的批发价卖掉,现金收入又增加了六七十元。

去年,蚯蚓收购价是每斤8元,今年行情好,涨到了每斤10元。”老陶介绍说,今年,公司共签约了250多户农民,他们负责在田里养蚯蚓、抓蚯蚓,公司负责收购,并及时加工成干货,然后再卖给药材公司。眼下,农民送货进入高峰期,蓝汇公司每天要准备4万-5万元的现金,可以随时支付给农民。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据透露,去年该公司共收购了97吨蚯蚓鲜货,加工成饮片干货7吨,今年有望产出10吨饮片干货。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这么多的蚯蚓干品,不用担心销路吗?“供不应求啊,药材公司还怕我们卖给别人呢!”老陶告诉记者,其实,“沪地龙”在业界十分有名,它是一种全国地标性中药材,由上海特产的青蚯蚓加工而成,遗憾的是,如今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蚯蚓越来越少。不过,崇明产的青蚯蚓却是少有的合格原料,因此,目前已有四五家药材公司慕名找来,主动要求长期采购,并表示“多多益善”。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土壤得到修复,农药化肥减少30%以上

热闹的蚯蚓产业背后,其实有一个“幕后英雄”。那就是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吕卫光研究员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

现在,他们在崇明推广的项目是“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但2008年,他们刚开始研究时,其实是探索如何在菜田里用蚯蚓改良土壤,主要做法是:在菜田四周挖上水沟,往土里投放一定比例的蚯蚓小苗,上面再覆盖畜禽粪、秸秆等废弃物,水沟里则放养了黄鳝……一两年后,板结的土壤变松了,生物活性增强,肥力增加,蔬菜长势明显变好了,而水沟里的黄鳝以蚯蚓为饵料,既安全又肥美。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如今,这一立体化的生态技术已从菜田拓展到了稻田,并形成了稻田肥料及农药安全高效施用、稻田病虫草害生态防控、药用蚯蚓生境构筑与健康养殖、蚯蚓产业化加工等一批成熟技术与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得授权9项。在吕卫光看来,蚯蚓喜水,其实更适合与水稻进行轮作,每年水稻收割之后投放蚯蚓种苗,也使水稻秸秆快速腐烂,水稻播种之前正好收获蚯蚓。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如何把这一技术推广开来?在科研团队的推动下,当地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体系,逐步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吸引进来。

陶晓斌说,10多年前,他还在药材生产基地上班,因为深知“沪地龙”的原料稀缺,所以尝试在自家5亩田里养蚯蚓,但因为技术不过关,没有获得成功;后来,在吕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带领周边农民学着养蚯蚓,还成立了公司负责对农民养殖的蚯蚓进行包销和加工。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如今,公司与农户中间还组建了一个合作社,主要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等,并向农民免费提供蚯蚓种苗、有机肥等。

如此,对老黄这样的农民来说,养蚯蚓变得格外简单——蚯蚓种苗、有机肥,由合作社免费提供;产出的蚯蚓,由蓝汇公司负责统一收购;技术上,则有农科院的专家们保驾护航;他们自己,只要付出劳动就行,并没有额外的成本投入,也不用担什么市场风险。

据统计,今年,“稻蚓轮作”法已覆盖4000多亩稻田,每年每亩平均可产200斤蚯蚓,对农民来说亩均就可增收2000元。接下来,在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吕卫光团队还打算进一步推广“稻蚓共作”法,即在水稻生长期也能同时养殖蚯蚓,那样就能实现蚯蚓的周年化养殖,届时稻田亩均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这一技术体系,既实现了农田生态的产业化,也实现了农田产业的生态化,如此良性循环。”吕卫光表示,稻蚓轮作中探索的农田生态系统循环自净模式,不仅成功修复了土壤,也解决了水稻秸秆原地处理的难题,还使农田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减少30%以上,真正是一举多赢。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水稻还没播种,一半大米已被高价预订

除了生态效应、经济效应,这一绿色产业体系还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据透露,在科研团队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带动和扶持残疾人家庭,目前与蓝汇公司签约达成采购关系的250多户农民中,共有68户为残疾人家庭。他们通过养蚯蚓、抓蚯蚓,成功地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和增收的问题。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西新村的陆红芳阿姨,就是这样一位特殊人士。记者采访那天,她送来了自己上午抓的30多斤蚯蚓,并乐呵呵地询问其他村民的收成。她自豪地说,她家在3亩稻田里养了蚯蚓,去年某天一共抓了上百斤蚯蚓,一下子就挣了900元,“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挣的最多的一天”。实际上,黄付明老伯也是一位残疾人士,他曾在粮站扛包时遇车祸断了肋骨,没想到,如今在稻田里养蚯蚓的新产业模式,还能让他轻松实现增收。

该模式的另一个社会效益,就是让市民消费者吃到了更安全更美味的农产品。由此,合作社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又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效益。

据了解,老陶他们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70亩核心基地,除了养蚯蚓、黄鳝,还种植经过绿色认证的果菜,包括蔬菜、火龙果、葡萄、枇杷、大米、西梅等。今年疫情期间,合作社首次尝试线上销售,主打5-6个绿色蔬菜品种,包括娃娃菜、橄榄菜、青菜、香芹等,网红平台给出的价格比市场价竟高了200%。比如香芹,市场价是每斤1.5元,合作社售价是每斤6元,为市面价的4倍。

上海崇明:几百位老农每天下田抓蚯蚓,赚的竟比开滴滴的儿子还多?

更让大家感到惊喜的是,今年水稻还没播种时,已有几个大客户订掉了230亩稻田的产量,水稻种子下田一个月后,合作社就能收到30%的定金。而去年,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在短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周边地区新米售价在每斤3元,但他们的批发价达到了每斤5.8元,而终端平台打出每斤16.8元的零售价仍供不应求。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