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关中黑猪养殖基地(杨凌区养殖业历史)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境域内畜牧业以家畜饲养为主,辅以家禽饲养。历史上畜牧业发展较慢。建国后,采取科学养殖等措施,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1953年,杜寨村牛的“三知”(即知热、知冷、知饥饱)、“六定”(既定草、定料、定水、定膘色、定使役、定防疫)饲养管理办法曾在全省推广。1978年,宝鸡市在夏家沟村召开养猪观摩会,推广其先进经验。1998年底,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890吨,奶类产量3549吨,蛋类产量2080吨,均较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杨凌区养殖业历史

一、养殖
1.家畜养殖
本区家畜主要有秦川牛、关中驴、八眉猪、关中马、关中黑猪、莎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等。
牛 主要有秦川牛和奶牛。秦川牛是役肉兼用型牲畜,建国前和建国初是农用的主要役畜。1960年数量大减,之后数量增长较快。1974年达到0.38万头,是1949年0.16万头的2.4倍。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后,变为以肉用为主。经过短期育肥,18月龄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50.5%。奶牛在境域内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民国36年(1947)西北农学院从青岛、郑州引入少量奶牛供教学试验。建国后,1965年,西北农学院畜牧场养殖奶牛31头,每头年产奶6109公斤,创全省最高记录。1968年,农村奶牛存栏100头。1984年存栏300头,1990年增长为1000头。1998年底达1800头。每头年均产奶4200公斤,总产奶量3549吨。
马 建国前以关中马为主,建国后数量增加较快,以役用为主,建国初存栏200匹,1974年存栏1100匹。70年代引进并推广苏联卡尔登等品种。1982年开始饲养关中马,随后存栏逐年减少,至今已无人饲养。
驴 以役用为主,1949年存栏400头。1958年,武功驴进京参展,曾售至印度等东南亚国家。1967年存栏达700头,后存栏逐年下降,1990年以后,仅有零星养殖。
猪 传统的养殖种类之一。民国23年(1934)以前,主要饲养八眉猪。之后开始引进巴克夏、苏白、大约克夏、长白猪等瘦肉型猪。1949年存栏2900头。建国后,1960年增至7100头。1960~1962年降至4700头。此后存栏上升,1973年14000头,1983年17000头,1993年19700头,1998年25902头。现在饲养的主要是巴克夏、大约克夏、长白猪、关中黑等品种。
羊 民国35年(1936),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从河北引进莎能羊,并开始在境内饲养。建国后,1953年存栏100只,1959年800只,1961年3600只。1962年增至4100只,为历年之最。此后呈波浪式发展,1998年仅存栏1900只,是肉、奶兼用型家畜。
2.家禽养殖
鸡 传统饲养的都是土种鸡,多为散养,单只年产蛋量120枚。1969年引进并推广来航、罗斯、罗曼等新品种。80年代,养鸡专业户出现后,由散养改为笼养,并配合精粗饲料和青饲料,500日龄单只产蛋180枚。1981年在五泉公社毕公村选100户,每户饲养50只来航鸡进行笼养鸡示范。1983年引进200枚罗斯鸡父母代种蛋在区内繁殖推广。同时,给饲养户提供平价饲料250万公斤,鼓励笼养鸡的发展,使鸡存栏从70年代的万余只上升到80年代的10万余只。90年代引进推广亚发、海兰、华星B↓4、迪卡、新罗曼、尼克红等品种,存栏达58.77万只,被省上列为养鸡基地县(区)。其良种蛋鸡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笼养鸡500日龄单只产蛋241枚,名列全省前茅。1983年引进星布罗肉鸡,采用笼养,56日龄个体最大2.1公斤,平均1.6公斤。
3.特种动物养殖
1993年,杨村乡下代村人马建创办起农科城种蝎场,养蝎3000只,1996年发展到50000只,年收入4万余元。1998年采用日光温室大棚养蝎,饲养量达100余万只,年收入10万余元。现在,以马建创为核心的养蝎网络涉及省内外200余户,年产蝎达2吨。同时,开始筹建杨凌特种动物养殖场,拟养殖蜈蚣、蚂蟥、孔雀等动物。
1998年,五泉镇五泉村人王发录投资50万元,办起占地30亩的肉狗养殖场,现饲养肉狗百余只,果子狸60只。杨村乡柴嘴村人柴增仓投资3万元,投放种兔110余只,办起占地3亩的肉兔养殖场。
二、畜禽病害
畜禽传染病有:牛瘟、牛结核、羔牛痢疾;马鼻疽、马猪流行性感冒、马乙型脑炎、马腺瘟、马媾疫;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羊传染性结膜炎;禽霍乱;鸡白痢、鸡新城疫、鸡瘟、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鸡破伤风。寄生虫病主要有牛焦虫病、牛皮蝇;猪囊虫病、猪蛔虫;鸡球虫病、鸡蛔虫病、疥癣等。
牛瘟 民国30年(1941)发生,死牛量较多,采用禁止流通买卖等措施,后来未发生。
马鼻疽 1963至1972年发生,采取捕杀深埋措施防止传染流行。
马传染性贫血 1969年发生,对病畜加强检疫,坚持捕杀深埋。
马媾疫 1969年发生,采取隔离和使用纳夏宁与914(或黄色素)交替注射,同时停止本交,开展人工授精等措施切断病源传播,效果显著,1969年后再未发生。
猪瘟 1965年大发生,发病猪死亡率达83%。此后,每年春、秋两季注射猪瘟三联疫苗预防,无大流行,发病率降至0.5%。
鸡新城疫 1958、1979年曾两次发生,病鸡死亡率分别为89.7%和85.9%。1980年开始程序化防疫,之后有少量发生,未流行。
牛流行性热 1965、1975、1991年3次发生,多发生于夏末秋初。发病轻者随气温转凉可自愈,重者输氧可治愈。
猪乙型脑炎 1971年,在省畜牧研究所杨陵试验场,从四川引进的30头内江猪中发生,采取全部捕杀掩埋的办法,消除病源。此后再未发生。
山羊传染性结膜炎 发生于西农莎能奶山羊群,用青霉素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三、畜禽检疫
建区前,畜禽检疫分别由杨陵、五泉公社兽医站承担。1984年成立杨陵区畜牧站(动物检疫站),全面开展动物检疫工作。
活畜禽检疫以临床表现及测温检查为主,市场白条肉检疫主要检查猪瘟、囊虫、黄脂和病死变质肉,对病死变质畜禽肉进行焚烧、高温处理。1997年检出病死鸡570只,全部焚烧。1990至1998年检出有病大家畜2100余头,猪60202余头,羊4500余只,禽类27.8万余只。肉2340吨。检出主要疫病7种。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