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锦鲤纪录片(水中锦鲤、山中仙鹤C位出镜 纪录片《孤山路31号》昨晚播出第二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上周,浙江卫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第一季《孤山路31号》开播。首集《湖山记》后,收到社会各界不少赞誉。昨晚,第二集《草木记》在浙江卫视播出。片中,观众惊喜地发现,在很“仙”很梦幻的唯美画面里,自然和人文纪录片的界限被再一次打破,水中锦鲤、山中仙鹤纷纷C位出镜,成为孤山传奇历史的讲述者。


水中锦鲤、山中仙鹤C位出镜 纪录片《孤山路31号》昨晚播出第二集


拟人化表达 一条“文泉”锦鲤成讲述者

与以往其他讲述西泠印社故事的纪录片相比,《孤山路31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鲜的视角,《草木记》开场,一条放生于“文泉”的锦鲤登场,一段段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上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所刻“斯文在兹”四字,十分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文泉”。“我见过宋初修的四照阁颓为废墟,我见过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废墟之上修建仰贤亭……”这条由俞樾放生于“文泉”的西泠锦鲤,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飘摇的年代。


水中锦鲤、山中仙鹤C位出镜 纪录片《孤山路31号》昨晚播出第二集


随后,镜头又对准了“梅妻鹤子”的仙鹤、西泠渡口的水草、山阶青苔的蚂蚁,它们参与“倚松弹琴”的高人雅集,感怀“奔袭东倭”印人英气、“捐资保碑”的义举;吴昌硕的红梅言志、李叔同的荒草伤情。


水中锦鲤、山中仙鹤C位出镜 纪录片《孤山路31号》昨晚播出第二集


跟随着这些“神奇动物”,大家仿佛置身崎岖的山道中,一路见到孤山的石刻、牌坊、亭台楼阁,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穿插其中,就像是一个个似幻还真的梦,承载着西泠印社百年传奇。总导演许继锋说,孤山上所有花鸟虫鱼、草木山泉,他们是孤山的另外一个主人。“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孤山的整个生命体系没有中断,它们也是我纪录片叙述的主角,我希望我的纪录片能够实现表达方式的突破。”它们将在共同生长、相互见证涵养的生态系统中,呈现一个“活”着的西泠印社。

电影级质感 “浙派纪录片”美学新突破

“质感”,是这部纪录片播出至今收到最多的评价之一。比如,只有在好莱坞大片中才会出现的一镜到底的片头,在国内的纪录片中极少采用,还有,为了完成锦鲤视角,拍摄团队在水下的拍摄,那些用意象化情景再现、情感化景物拍摄等高科技拍摄手法呈现的画面,每一帧都造就了孤山的极美。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知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木记》将“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灌注于作品创作。这样的创作匠心,既赋予了人文纪录片别开生面的叙述语言,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审美价值和传播魅力。


水中锦鲤、山中仙鹤C位出镜 纪录片《孤山路31号》昨晚播出第二集


总导演对于纪录片与公众的关系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他想把《西泠印社》系列做成一个具有实验意味的作品,设计与探寻金石文化的精神空间相应的叙事格局。在叙事上传播上注重当下性,注重和年轻人的情感实现互动。

浙江导演拍纪录片,从叙事方式来说,与别人总是不太一样。许继锋说:“浙派纪录片有访问式的、美文式的、揭秘式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画面讲究,文字优美,电视语态具有江南文化的特殊美感。”事实上,浙江人对于采用纪录片讲述历史、记载文明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却从未停止,而且经年累月坚持,于这方积淀丰厚的水土之上确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鲜明风格。这次的《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是“浙派纪录片”美学的新突破。动用以往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没有用过的手段,使整个影片在视觉上具备一种强烈的陌生感,纪录片希望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让大家看见一种日常看不见的真实。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