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设施水产养殖(农业观察|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农业观察|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农业观察|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可以说,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我们维护粮食安全、构建多元食物供应体系的重要举措。

  所谓设施农业主要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与设施装备,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依赖自然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类型,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和设施渔业等领域。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加快用现代设施装备弥补水土资源禀赋短板,必须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增强重要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准确把握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保障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面积看,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国设施种植面积4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3270万亩,初步形成了黄淮海及环渤海、长江流域、西北、东北和华南等5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畜禽规模化设施养殖稳步发展,生猪、奶牛和蛋鸡肉鸡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60%、70%和80%。工厂化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养殖水体近1亿立方米,天然水域网箱养殖稳定在5900万立方米,“深蓝1号”等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建成投产。

  从硬件看,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低碳环控型温室设施结构、光伏一体化关键设备等一批重大设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智能化生产管理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生物生长信息监测等设备加快普及。大型畜牧养殖场基本实现关键环节机械化自动化,工厂化循环水、深水抗风浪网箱等水产养殖装备不断更新换代,设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从能耗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高效设施种植用水效率比大田种植提高50%以上,农药与化肥使用量相对减少30%和20%以上,单位设施蔬菜产量比大田种植平均节省70%以上的用地。全自动化鸡舍比普通鸡舍节约1/4的劳动力而综合生产效率可提高3.75倍,单栋6层楼房养猪场相对传统平面猪场可节省60%以上土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单产达6千克/立方米以上,其中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生产单位水产品产量的用地比传统养殖模式节省90%左右。

  从作用看,设施农业对稳产保供作用更加突出。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设施蔬菜占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19%、总产量的30%,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近160公斤,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蔬菜自给率比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设施畜牧养殖产能大幅提升,全国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的70%由规模养殖场提供。池塘、工厂化与网箱等设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800万吨以上,占比超过水产品总产量的50%。

  从带农富农看,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设施农业单位面积产出大、效率高,已成为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国设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30%以上,直接从事设施种植生产以及上下游农资供应、销售等从业人员超8000万人。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建设的势头踊跃,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共同富裕。

  尽管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短板,距离“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传统设施农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近十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1.13亿亩,统筹保障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的耕地资源压力持续加大。当前近80%的设施种植分布在黄淮海、环渤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戈壁、滩涂、盐碱地等非耕地综合利用水平还较低,迫切要求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在传统优势区集约化改造基础上,合理有序开发荒山荒地等非耕地,开拓新发展空间。二是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我国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集成能力仍较薄弱,智能化、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等设施种植面积占比70%以上,具有环境控制能力的连栋温室占比不到1%,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化率分别仅为33%和45%,水产设施养殖池塘与网箱等装备老旧问题普遍存在,迫切需要加快改造升级,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提升设施农业整体发展质量。三是集约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更加迫切。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传统厚土墙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仅40%左右,番茄、黄瓜单产仅为国外高产水平的1/2,家禽规模养殖场人均饲养管理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单产分别仅为发达国家的1/6和1/3左右,设施种植作物品种单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与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设施农业服务配套滞后明显。设施农业产业链条还不完善,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商品化育苗、仓储保鲜与冷链物流等短板突出。设施农业标准、信息、服务与市场等配套体系不健全,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先进设施装备功能难以发挥。政策支持不完善,设施用地政策有待细化,设施农业保险与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抵御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

农业观察|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经验

世界各国都将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对我国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荷兰80%的设施农业集中在少数优势省份,温室单体规模逐渐增大,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温室占比达50%以上,围绕番茄、彩椒等单一品种家庭企业专业化生产经营,建立了完善的种苗、植保、水肥管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挪威等深海设施渔业领先国家突出大型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深海大型养殖工船技术装备系统化集成与远程化操控。

  在科技研发上,更加注重跨国别、跨领域协作。围绕设施农业科研涉及作物生理、工程力学、图像识别等技术方向,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协作研发。如荷兰针对甜椒采摘机器化环节,组织有关国家研究机构协同开展甜椒定位与视觉分析、采摘末端执行器开发与农艺优化等研发,将甜椒的机械化采摘成功率从26%提升到62%。

  在技术路径上,更加注重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技术装备体系。荷兰通过自动化环境控制,发展连栋玻璃温室无土栽培模式,建立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装备体系;以色列以钢骨架连栋塑料薄膜不加温温室为主,发展了以节水灌溉、设施专用品种为主的技术密集型生产体系;日本以塑料大棚和温室为主,发展以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的耕作机具和机器人为代表的轻简机械化装备体系。

  在政策支持上,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设施农业初始投资较大,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在鼓励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阶段,荷兰、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都对温室或大棚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贴,补贴力度通常达到设施建设成本的40%~50%,其中日本达60%~70%,剩余资金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给予农户支持。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相关建议

国家层面制定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围绕设施农业重点任务,聚焦节地节水、低碳绿色与示范引领等发展导向,立足政府职能,重点在现代高端设施农业示范、非耕地设施种植建设、现代设施育苗(秧)综合利用、高效节地设施畜牧建设、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烘干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显示度、示范性的基础性、公益性现代设施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有效促进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指导地方加强设施农业项目储备,加快实施一批符合规划布局、契合当地发展实际的项目,确保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上下协同、有序推进。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强设施农业投入保障,强化中央财政现有渠道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示范面广、带动力强、引领性高的关键领域。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公益性领域的支持,鼓励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发挥财政投入引导撬动作用,探索设立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贴息,推行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贷联动。充分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施农业建设。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加大设施农业信贷支持。强化商业性贷款支持,切实发挥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设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或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强化用地(用海)用电保障和科技支撑。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种植设施不破坏耕作层的,可以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需要划补。建立完善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管理制度,明确戈壁、盐碱地等非耕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保障投资主体开发利用权益。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和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用地,以及深远海网箱养殖用海,养殖用海依法依规免征海域使用金。对设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环节用电实行价格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支撑,实施设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强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国产替代行动中长期计划,促进关键领域装备与软件国产化。

强化舆论引导,形成工作合力。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政策解读与宣传,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农民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舆论引导,强化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开展设施农业系列专题报道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在全社会掀起设施农业发展热潮,凝聚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创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设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作者:袁为海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2023年第6期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