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云南黑山羊养殖网(“黑宝贝”就这样变成了“软黄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黑宝贝”就这样变成了“软黄金”

现代化的饲养基地

“黑宝贝”就这样变成了“软黄金”

绿油油的草坡中“生长”出10多栋天蓝色的养殖舍

“黑宝贝”就这样变成了“软黄金”

作英村搬迁安置点的藏式房屋

“黑宝贝”就这样变成了“软黄金”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规模化养殖效益初显,灯龙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2019年已出栏黑山羊2300头,实现销售收入340万元

白玉县美景如画,常让游人感受到天堂般的愉悦。然而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白玉县曾经却是甘孜州乃至全省集“边、少、山、穷”四大特征于一体的典型贫困县,脱贫形势和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如何破解发展的瓶颈?来自800多公里外的武侯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到来后,针对白玉县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散小、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等情况,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破解发展难题,这里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这些年来,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白玉县,武侯区各批次对口支援干部和专业人才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困难,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建设者的姿态,用真情温暖雪域高原,把大爱洒满盛德之地,为推动白玉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甘孜州副州长、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说,近年来,武侯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对口支援工作安排部署,始终坚持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无私倾情倾力援助,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白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和资源。

灯龙寻突破 深山中找到“软黄金”

灯龙乡平均海拔3000多米,这里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没有虫草和其他林下资源。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非常单一——长期靠种植青稞维持着微薄的收入!因此成为白玉县最贫穷的乡之一。

灯龙的山当真只出得了青稞?灯龙的发展该从哪里突破?武侯区对口支援工作队不甘心,领队叶明荣不信邪!他和工作队员一遍遍在灯龙乡走访,仔细梳理灯龙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调查中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宝贝——黑山羊!这是当地独有的一个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软黄金”。以前由于缺乏资金和养殖技术,加之地处高寒边远乡村,运输不便,所以一直藏在深山无人知。

说干就干,让黑山羊“助力”灯龙乡产业脱贫!武侯区对口支援队引进高校,首先对当地黑山羊品种进行改良,提高肉质口感,缩短羊的出栏时间。同时,从2017年开始,分两次投入700多万元建设羊舍,对基地道路进行硬化等。

规模化养殖 草坡中“长”出养殖舍

“为了更好地运营基地,我们还帮助当地引进了云南盐津益民黑山羊养殖企业,与白玉县农发公司以合资方式组建公司,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叶明荣说。

灯龙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地处海拔3700米的灯龙乡康通村,这里风光秀美,茵茵绿草顺着山坡绵延不绝,湛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群山环绕的山谷中有片开阔地带,绿油油的草坡中“生长”出10多栋天蓝色的养殖舍,黑山羊就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快乐地生长。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规模化养殖效益初显,灯龙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2019年已出栏黑山羊2300头,实现销售收入340万元。与此同时,基地还吸引灯龙乡四个贫困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了基地建设中,通过流转土地、收购羊饲料以及进入基地务工等方式,使得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

“未来,计划每年出栏量3000余只,预期年收益超过500万元。”叶明荣告诉记者,对口支援队目前正在联系投资商,条件成熟时,将建设黑山羊深加工基地,并通过盒马鲜生等销售网络,将优质的黑山羊肉销往成都等各大城市。

旧貌新颜

搬离高山峡谷堰塞湖淹没区

边远村民住进了“别墅群”

从白玉县城出发,沿215国道行驶不到10公里,一栋栋别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映入眼帘,房前金灿灿的雪菊开得正艳,精致的木栅栏给每户楼房隔出小院子,使得每栋房子都成为独门独院,一些居民在小院内建起了温室大棚,大棚内,白菜、青椒、黄瓜等时令蔬菜长势正旺。要不是村会计呷绒多吉的介绍,记者很难想象这样环境优美的“别墅群”竟然是搬迁安置点。

“咱们作英村隶属白玉县金沙乡,原址距乡政府53公里,与西藏江达县隔江相望,是全乡最偏僻的村子。”村民打英泽翁正玛回忆起曾经的高山生活,连连感叹:“原来的村子位于高山峡谷地带,险峻偏僻,只有一条可通摩托车的小路与外界相连,外出需要翻越一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每年大雪封山的6个多月,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就与世隔绝了,家人如果生病,那就是一次灾难。”

更让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雪上加霜的是,受白格堰塞湖两次灾害影响,作英村原有江边农田、牧道、放牧居住点都受到较大程度的损毁。作英村面积虽大,但人口很少,全村只有13户60人,秉承“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武侯区协同白玉县作出整体易地搬迁、统规统建安置的决定,于2019年在金沙乡距离白玉县城600米处启动实施改造项目,项目总投入858万元,其中武侯区对口支援资金投入461万元,修建藏式房屋13栋、并对饮水、用电、排污、路灯、广播电视、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此外,作英村还跟甘孜州电商合作,通过网络销售村里的土特产。村民居住点旁,公路对面,武侯区对口支援队驻村干部帮助引种的一片水蜜桃树,正迎着秋日的阳光茁壮生长。

去年底,正玛一家告别了高山上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交通便利的漂亮新家,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生产难等系列难题迎刃而解。年满40岁的大儿子扎多,通过技能培训,在县城里找到了工作,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还娶到了漂亮的媳妇,正玛多年来的心病得以化解,谈起现在的生活,她高兴地说,“咱们家的日子,比酥油茶还香呢!”

“选址在干道旁边也有让村民融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考虑,希望他们不只是住上新居,还能利用新居获得更多收入。”武侯区对口支援队综合组长蔡敏介绍说,雪域高原处处是景,把美景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武侯区助力白玉县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在白玉县麻绒乡协加村,武侯区拨付了160万元打造藏式民宿,由村上的旅游合作社运营,盈利的30%投入运营中,剩下的70%在村民之间分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他们正在考虑将相关经验复制到作英村来。

数字点击

从2001年第一批支教教师算起,武侯区对口支援甘孜州白玉县,已跨入20个年头。20年来,一批又一批武侯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倾力相助,谱写了对口支援的辉煌篇章。2012年四川省启动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武侯区继续对口支援白玉县,9年来,累计投入政府财政资金2.4823亿元,统筹汇集社会力量帮扶资金折计3680余万元,推进建设中藏药种植基地、白玉黑山羊保种繁育养殖基地等重点帮扶项目47个,新建园丁小区、乡镇标准化卫生院、藏式民居共计16处;先后派出313名干部人才,接续奋战雪域高原,用忠诚、奉献和担当,助力白玉县81村2641户1272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推动白玉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0.4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8.8亿元,年均增长11.39%,贫困发生率从25%下降至0,助推白玉县于2019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奏响了白玉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新时代号角。

记者手记

最好的教育是相互激励

从灯龙黑山羊保种繁育养殖基地项目,到中藏药培育种植基地项目;从偶曲河防洪避险综合工程,到昌台中心卫生院项目、作英村集中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白玉县采访,记者看到,随着一个个对口支援项目投入使用,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巨大的变化背后,除了一批批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外,还与对口支援队派出驻村干部密切相关,这些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拓展对口支援的深度和广度。驻村队员耿永涛面对村民涉水过河的问题,找单位赞助价值六七万元的32根水泥涵管,为村里的溪流搭建便桥;驻村队员大刘磊自愿垫资2万元,用于购买野生菌烘干设备和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帮助村民进行野生菌类加工;驻村队员小刘磊,带着村民试种“高原红皮土豆”,并成功销往成都。

采访中,说起最敬佩的人,队员都会提到领队叶明荣。他已是第二次对口支援白玉县了,从部队转业到武侯区,刚工作两年,叶明荣就主动请缨到白玉县。两年对口支援结束了,他又主动提出,留在白玉县再干一届。四年之中,女儿经历了中考、高考,叶明荣都没能在身边好好陪伴。“最好的教育,不是陪伴,而是相互激励!”叶明荣说,他与女儿约定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最大努力,看哪个干得更好,“女儿很争气,考上了心仪的天津大学,看来正向激励的作用还是很管用!”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孟骅 赵一 摄影 吕甲

来源: 成都日报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