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南澳海产养殖(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海区面积广阔,发展太平洋牡蛎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产的牡蛎产量高、肉质肥美,又称“南澳牡蛎”,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的美誉。龙须菜则是我国沿海开展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藻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结合当地龙须菜的生产,南澳在近海海湾进行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立体套养,不仅有效利用了单位水域的可养空间,形成了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养殖格局,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走访了位于汕头南澳岛的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基地,探究南澳牡蛎与龙须菜是如何互补互利,共享同一片养殖空间。

牡蛎(主要是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作为世界性第一大养殖贝类,不仅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被我国卫生部批准列为第一批既是药材、又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汕头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马庆涛介绍道,自 1984 年从青岛引进太平洋牡蛎种苗至今,太平洋牡蛎养殖在南澳县已经发展了30 多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南澳牡蛎更有着“海洋牛奶精品”的美誉。

受密集型传统养殖模式局限,整个广东的牡蛎养殖产量曾一度下降,并且受日益严重的海区水质污染影响,水产品质量问题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而牡蛎面临着比其他水产品更严重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牡蛎具有滤食和富集的生理特点,品质直接取决于养殖环境的好坏;牡蛎的的产量高低、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与其肥满度有关。

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2006 年 起, 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汕头市大顺实业有限公司、南澳县金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南澳县深澳镇榴城海产育苗场联合成立项目,重点从当前备受关注的健康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牡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太平洋牡蛎和龙须菜套养技术研究试验就是其中的一项,最终形成一套生态立体套养技术模式,建立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并推广到周边。

这套养殖模式利用贝类与大型海藻之间的生物互补互利的生态位原理,解决了海区养殖区域有限的实际问题,构建了平衡的生态系统。龙须菜等大型海藻养殖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营养盐,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太平洋牡蛎等贝类则通过摄食浮游动植物,大量去除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并且通过吸收碳酸钙形成贝壳掩藏大量的碳。“贝类摄食的也是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碎屑,贝类的排泄物也能被龙须菜吸收转化,这是一种纯生态的养殖模式。” 马庆涛介绍说。

“套养,并不是 100% 套养,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保证海流的畅通。我们试验后发现,龙须菜放养的密度控制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面积的 60~70% 之间是较为合理的。”马庆涛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因为贝藻的生物习性,套养指的也是阶段性的套养,太平洋牡蛎一般在春节前后放苗,随后再放养龙须菜,龙须菜在超过28℃的水温里就会腐烂脱落,所以一般经过 2~3 个月的养殖就得采收,而太平洋牡蛎则在七八月份台风季节来之前收获。

马庆涛表示,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模式是利用了牡蛎养殖区浮绠绳之间的工作通道进行套养龙须菜,有效利用了海区空间,如果把太平洋牡蛎和龙须菜分开养殖,那一部分海区面积就相当于被浪费了。目前,南澳推广示范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的养殖面积约 2 万亩,辐射周边达 10 万亩以上。

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太平洋牡蛎是牡蛎品种中生长较快的品种,不算培苗的时间,养殖周期大约10 个月。但是,牡蛎和龙须菜的产量易受海区富营养化情况和天气影响,一定程度上要“看天吃饭”。据马庆涛透露,目前牡蛎的带壳亩产量约 3 吨,龙须菜的湿品亩产量约 2 吨,“总产量受市场行情影响,譬如去年养殖的牡蛎少了,价格就上涨了。行情好的时候,带壳牡蛎一斤的价格要 8 毛到一块。”马庆涛告诉记者,他们做过经济效益额计算,除去苗种费和苗绳、浮筏等材料费用,牡蛎的分苗、筏架布设、套养龙须菜时的夹苗以及收成时晾晒、养殖管理都需要人工的参与,人工劳务费约占总成本的 45% 以上。

虽然如此,以 0.8 元 / 斤的太平洋牡蛎和 0.9 元 / 斤的龙须菜市场价,以 3 吨和 2 吨的平均亩产量计算,扣除成本,经济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据介绍,南澳生产的太平洋牡蛎营养丰富、个体大(每只重 20 克 ~30 克)、肉质肥美,2011 年底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澳牡蛎大多被运到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集中销售,该镇“大蚝之乡”的美名就有南澳牡蛎的一份功劳。为了保证南澳牡蛎的质量,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会定期组织人员前往养殖基地检测重金属和细菌。

目前,南澳牡蛎已经获得 CE 认证,与国内调味食品公司合作,被加工成蚝油、蚝罐头等,畅销海内外。目前套养的龙须菜一般做工业用途,用于提取琼胶。

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南澳岛的牡蛎苗一般通过对不同地理群体亲贝的杂交,获得具有生长优势的牡蛎苗种。事实上,北方地区有选用太平洋牡蛎的三倍体苗和单体牡蛎苗,因为三倍体牡蛎苗种和单体牡蛎苗种具有个体肥满度较高,出肉率较高等特点;笼养出来的单体牡蛎形状非常规则,更受酒店的欢迎。然而,为什么南澳海区采取的是粗放型杂交苗养殖呢?

“所有的技术要落地,都要本土化,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的教授级高工陈伟洲如此表示。他们曾把三倍体从北方引回来做过相关试验,但效果不理想,三倍体苗、笼养单体牡蛎都不适合南澳海区。

陈伟洲透露,三倍体最理想是由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得到,但这种做法存在几个难题,首先是四倍体由二倍体染色体加倍过程中容易导致畸形,存活率很低,四倍体极为难得。鉴于此,很多人选择用药物诱导得到三倍体,但药物处理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

“我们团队能做到的概率是75%~82%。”陈伟洲说,另外,药物处理得到了三倍体后,三倍体的优势通常在养殖第二年才会体现,而南方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不同于北方要经历两个冬天的养殖周期,因此,三倍体育苗不仅增加了药物成本,而且苗种优势根本无法体现,市场反映并不是很好,最后养殖户还是选择杂交苗。

而笼养的单体牡蛎因为空间很大,基本是独自生长的,精养出来的单体牡蛎大小甚至有吊养型牡蛎的两倍,然而南澳海区最后选用的还是附着基吊养模式。陈伟洲解释道,首先笼养的笼子就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南方海区的附着物较多,很容易导致牡蛎缺氧。进行试验时发现,笼养前期牡蛎的存活率很高,而后期就会有藤壶、海鞘等生物把笼子包围了起来,阻碍了水流畅通。“附着基吊养属于粗放型养殖,笼养属于精养,精养对养殖管理的要求很高,管理程度与扇贝相近,如果管理跟不上的话,是行不通的。”陈伟洲说。

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南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2011 年,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根据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浮筏,申请并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一项。而为了大力推广这种养殖模式,研究所已经把这项专利无偿转让给南澳县金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已经在粤东地区全面铺开,正计划扩展到全国。

马庆涛表示,这种套养模式并不局限于南澳岛,其他海区亦可,就看适不适合龙须菜的生长,如在湛江,因为海区水温较高,并不适合龙须菜,可以寻找其他的藻类,如马尾藻。“物种的套养其实很常见,只不过,要结合当地的养殖情况,选择套养的藻类要看有没有经济价值。”马庆涛表示。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