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通辽 养殖场(通辽肉牛:全国第一的“超级密码”)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中国肉牛看通辽,通辽肉牛靠种业。近日,笔者在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辽京缘种牛繁育公司目睹了种公牛精液经过密度和活力检测后,进行稀释、罐装和冷冻保存的冻精生产全过程。

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英豪说:“育种值越高,遗传就越稳定,对后代的改良就会越好,因此用育种值高的种源的后裔产值平均每头比其他同种后裔产值要高出500到2000元。”

这些来自全国最好的种公牛生产的冻精,正是通辽牛卖出“天价”的“超级密码”。

通辽肉牛:全国第一的“超级密码”

肉牛种业是肉牛产业的“芯片”,抓住了肉牛种业,也就抓住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命脉。在90年代初培育出的既能适应草原自然条件又继承世界优秀品种基因的“通辽肉牛”,彻底结束了我国肉牛种源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此后,通辽市继续打好种业“翻身仗”,成立科尔沁肉牛种业公司,组建肉牛育种核心群,培育科尔沁牛新品种。目前,通辽市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80头,年产冻精300万支以上、优质牛胚胎5000枚以上,成为国内34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源供应主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培武告诉笔者:“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肉牛育种值评估结果看,在全国排名前100名的种公牛中,通辽市数量占比一直独占鳌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通辽肉牛:全国第一的“超级密码”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既是世界玉米三大黄金带之一,也是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215.9万亩,草原面积3487.7万亩,有利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座城“内蒙古粮仓”和“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等美誉,具有发展肉牛全产业链的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以黄金玉米带为依托,通辽肉牛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养殖传统和雄厚的发展基础。经过70多年的传承发展,全市年度饲养量达到500万头,实际存栏385万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为通辽市肉牛产业指明了方向——支持通辽市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思路已定,方向既明。依托农牧结合优势,通辽市围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全力发展肉牛产业。相继出台肉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扶持政策、肉牛保险、金融服务等“1+4”政策文件,出台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6条“硬核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肉牛产业重镇建设,全市共计整合资金6.22亿元集中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利好政策产生的叠加效应,让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的步伐飞速向前,随之而来的是全产业链的蒸蒸日上。目前,通辽地区的香港活牛市场供货点已经成为全国活牛输港主供基地,供港活牛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23年,通辽市落实发展肉牛产业一揽子政策,“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肉牛存栏、育肥分别达到385.8万头和31.5万头,育肥和屠宰规模分别增长85%、46.5%,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4.9亿元、增长15.6%,“通辽肉牛”品牌价值达267.8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品牌首位。然而,通辽市虽然有了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底气”,但是,一边是活牛市场交易活跃,一边却是育肥、屠宰量不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牛源外流、效益外流,使得通辽市这样一个肉牛大市只能在产业链上“干粗活、跑龙套”。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肉牛产业发展?怎样使肉牛产业既叫好又叫座?来自国内外的大咖们为通辽肉牛产业发展指点迷津。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振明说:“通辽肉牛产业必须按照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规律,完善好育种、养殖、疾病防控、市场信息、服务管理等方面。”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说:“通辽肉牛产业,必须要重新评估肉牛屠宰中产生的副产物的价值,用最轻简化的技术实现它的高质量的预处理。”

2023年8月19日,《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白皮书》发布,并指出,要鼓励“牧繁农育”“户繁集育”以及“直线育肥”,加强育肥户与屠宰场合作,提高市域内屠宰比例,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培外引、盘活重组等方式,激活现有屠宰产能,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这是通辽市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布产业建设白皮书,全面系统地展现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概况,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未来愿景,推动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通辽市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坚持从市场开发端持续发力,“反弹琵琶”带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肉牛品质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加大优质良补冻精宣传推广和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抓好标准化家庭牧场建设,扩大育肥规模,推进屠宰加工倍增行动,创新推行肉牛供应链金融,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年内实施牛冷配150万头以上、胚胎移植1万枚,建设标准化家庭牧场100个,力争优质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万头、肉牛深度育肥50万头、屠宰加工15万头以上。不难发现,为了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当地决策者审时度势,强化顶层设计,全流程谋划产业布局,出台肉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扶持政策等,集中精力打通市场、做优品牌,用市场拉动加工、屠宰和育肥等环节,真金白银投入种质资源培育、核心育种场建设,让通辽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底气”更足。

目前,通辽牲畜存栏突破1300万头(只),被国家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就是有了这份“家底”,这里的人们借“牛势”、兴“牛业”、发“牛财”,向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进军……如果说,通辽的哪个领域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肉牛产业则是最拿得出手的一份“家底”。(张玉萍、包乌云、张赫男)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