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及对策探讨)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1、水产养殖现状

1.1 水产养殖总量持续上升

对于水产,很早就有一种说法,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是为世界提供比较多的淡水产品。就料肉比来说,水产养殖是世界上最有效益的生产技术。

2016 年我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为5000 多万吨,占整个水产品总产量的75%以上。从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供给来看,养殖的约占30%~40%,捕捞的有60%~70%,但只有在中国或者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有养殖水产品,约占70%,捕捞的占30%这样的局面。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和养殖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其中淡水养殖3179万吨,占淡水产量的93.20%;海水养殖1963 万吨,占海水产量的56.25%。

1.2 水产养殖面积减少

水产养殖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逐渐扩大,从全国水系水质的判断来看,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是整个水土污染的主要方面,但水产养殖也在其中占了10%的比重,所以网箱的拆围和水库的禁养等执法程度愈演愈烈。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面积在逐渐减少,这两年越为明显,2016 年水产养殖面积比前两年减少了接近12 万公顷,未来预计会进一步减少,水产养殖从业者也感到很大的压力,因此环境因素也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

1.3 水产养殖病害频发

养殖病害频发,引发经济损失和质量安全等问题,对水产养殖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水产养殖容易产生病害且爆发很快,甚至一天之内一塘鱼全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所以病害对水产养殖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威胁。非官方统计表明,每年水产病害的损失多达60 亿。这样的损失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规范用药的现象发生,从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比如这几年出口的罗非鱼、鳗鱼和叉尾鮰等因为这方面原因受损严重。

1.4 养殖生产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相对于畜禽来说,水产养殖的集约生产程度太低。水产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小散养殖户居多,集约化程度远远落后于畜禽;另外池塘老化、设施落后,大部分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现代化、工程化水平较低。水产养殖按毛利率来看其实不低,以目前养殖最大的品种之一草鱼举例,一个十亩的鱼塘投资5 万左右,正常的毛利润可达2 万,但仍然面临着小散缺资金,大规模管理难的局面。

1.5 苗种退化,良种选育滞后

在国内很大一部分水产养殖苗种,都是由一些个体养殖户和小型苗繁厂来供应,不像畜禽一样有很多规模化的苗种公司。个体的苗繁厂或者小的苗繁厂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的现象严重,导致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水产养殖易发病,固然有环境恶劣的影响,但是也可能跟苗种退化有很大关系。从近20 年整个水产新品种名录来看,国内很多养殖比较大的一些品种,并没有很新的选育品种出来。我们做一些试验,把选育或者是杂交的草鱼和本地的草鱼做了芯片同塘对比,发现放在同一个塘里面吃一样的料,杂交选育的草鱼比本地草鱼生长速度快20%,体型也不容易出现大肚的现象。由此看来,一个简单的杂交选育品种就能比本地这种长久以来近亲繁殖的苗种有明显的生产成绩变化。

1.6 部分品种饲料的普及化程度不足

水产的养殖品种非常多,目前有记录的养殖品种就有有500多种,鱼类有300 多种,甲壳类有60 多种。从消费形式来看,市场是需要水产品有这么多品种。不同品种营养差异非常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杂食性,还有肉食性的,甚至还有一些龟鳖类爬行动物,它们的品性相差得非常远,这样复杂的品种差异导致营养研究相对不足。

此外,从水产饲料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还存在每年约3000 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的现象,粗放的水产养殖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2.1 水产品减量,但养殖产量稳中有升

供给侧结构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在“规划”里把水产品的总量进行减少。到2020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6600 万吨,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 万吨以内,分别减少100 和300 万吨。水产品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养殖产量增加,整个养殖的产量比重会进一步提高。

2.2 转方式调结构:传统粗放养殖逐步向科学精养模式转变

政策的引导和资源的限制,比如说鱼塘网箱和水库养殖的限制,要求我们在现有的不增加或是在减少养殖面积的情况下,产量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要提效增收。一些综合的养殖模式,如轮捕轮放,鱼稻混养,高位池这样有利于排除粪便和残饵的养殖方式等都是提质增效的好方式。轮捕轮放,在广东这一带做得比较好,但是其他很多区域还是年初放苗,年底出鱼这种模式,所以如果轮捕轮放得以全面推广,水产产量将扩大接近一倍以上;大宗淡水品种的池塘养殖小区也是值得推广的好模式,养殖水体从池塘里面出来以后经过过滤池,经过有水生植物的净化池,然后再回到池塘,以减少整个水体里面的氮磷,减少水体污染,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量,减少发病。

此外,整个水产行业规模养殖企业化程度太低,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包括池塘的循环水养殖,国内现在有很多研究所和地方的渔业推广在池塘的循环水等方面做了推广,但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包括工厂化发展,生态网箱养殖等等。水产毛利有,但管理难的局面也会吸引类似畜禽的资本进入,分散的个体生产经营将逐步向专业合作社和集约化养殖公司发展,养殖从业者也可一改以往只有老人愿意养鱼的局面转向年轻、规模大户。

2.3 水产品的价格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成为新常态

在同一年不同的品种价格变化不一样,这主要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但这其中也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水产养殖都是集中在9 月份到第二年2 月份出鱼,70%的鱼产量都在这个时候出,只有百分30%左右的鱼在上半年出,这也是为什么上半年鱼价好,下半年鱼价低的原因。

此外,鱼价也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比如说罗非鱼延续多年行情不好,叉尾鮰行情却有有高有低的时候,因为罗非鱼和叉尾鮰都是出口品种,对于叉尾鮰目前国内开始接受,但罗非鱼这个品种国人对它接受度还不高。

2.4 养殖品种的饲料普及程度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按照现在吃食性的淡水鱼有2000 万吨,如果·按照1.5 的系数算接近有3000 万的容量,虾蟹和海水鱼虾有600 万吨饲料需求,这样加起来整个水产饲料的容量可能会有接近4000 万吨,跟现有水产饲料官方报出的2000 万吨容量最少还有1500万吨以上的缺口。

此外,由于冰鲜的供应和价格,以及喂冰鲜饲料确实长得快但容易生病的情况,也进一步推进饲料加工业快速发展,膨化、真空喷涂、超微苗料等技术有很大突破。在各地方的政策引导下,投喂也在慢慢减少,以前吃冰鲜的大黄鱼、石斑鱼、加州鲈等配合饲料的突破和推广使用,使饲料容量快速转化。

2.5 品质鱼需求:数量转变为质量

目前在品质鱼需求上的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大宗淡水鱼部分转养特种鱼,如海鲈鱼和生鱼等。一个是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养殖效益特种鱼要比淡水鱼高的原因导致养殖方向的转变,另外一个就是更加追求口感和风味,比如这个鱼是不是野生的或是绿色有机的。目前我们国内追求的品质还停留在口感和风味上,还没涉及到它的营养价值,而国外则关注鱼肉Ω3 和ω-3 不饱和脂肪酸。

3、水产养殖发展的对策探讨

3.1 水产饲料的应用技术研发

谈研究开发首先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不同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目前世界上营养需求做清楚的就只有五条鱼,美国就只吃叉尾鮰、虹鳟鱼,欧洲只吃三文鱼,而中国却有几百种养殖品种,所以可以对阶段性的营养需求以及季节的变化针对性地做一些产品定位包的调整。此外,在饲料原料加工处理和鱼粉替代技术的突破等方面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广东养的比较多的海鲈、生鱼饲料的鱼粉用量都降低了一半但生产效果比以前更好,所以这需要产学研共同努力,让饲料企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承接转换工作,这样可以做到精准营养,节省蛋白饲料,减少水体的氮磷排放以及降低养殖成本。

3.2 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的应用推广

广东地区提质增效的鱼苗分级标粗和轮捕轮放等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也还有发展空间,但在两湖地区这种模式还比较少。此外,膨化料有更低的饲料系数,颗粒料用两吨料产生1 吨鱼,膨化料1.2 到1.3 吨就可达到,更节约原料降低成本,而且膨化料容易集约管理,这对水产养殖的集约化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可以结合养殖模式和季节设计推广使用。另外,稻渔、渔菜和轮作等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也是一种发展方向,但这需要资源限制下的政策扶持,因势利导,转化推广。

3.3 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技术

鱼病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环境、病原和宿主,因此除了营养之外还需要提升本身健康体质,同时需要调控水体环境稳定,减少鱼虾应激和病原菌。

3.4 育种与营养的结合

目前,养殖苗种的供应都是在一些个体养殖户和小型苗繁厂,种质稳定很难保证,所以要扶持一些专业化规模化的种苗公司,保证种质稳定和标准的苗繁操作,这样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此外,传统的育种工作都是做一些抗逆、快长方向的育种,其实还可以做一些与营养的跨界,比如说改善糖利用、降低肉食性鱼类对鱼粉适口性的依赖等。

3.5 水产品消费优质安全

通过各类养殖协会和产业的推广,让更多的水产美食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开发品质鱼饲料(有机、肉质),有机鱼或绿色食品的认证推广等,做到产品质量科追溯,与国际标准接轨,也可让水产品消费更加优质安全。

作者:徐倩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