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云南丽江养殖新政策(丽江永胜县打造产业扶贫的“永胜模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7|点击次数: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丽江市中部,幅员4950平方公里,下辖15个乡(镇)150个村(居)委会,有人口40.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13万人,占84.4%。永胜县有彝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8万,占总人口的34.1%。全县有4个贫困乡(镇)和94个贫困村(39个深度贫困村),截止2020年5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97户62063人,未脱贫人口1091户3261人,贫困发生从2014年18.02%下降至2019年底的0.97%。

推进八个一建立产业发展新模式

结合永胜县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出“八个一”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

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解决“规模小”。引进北大荒、华润等企业入驻永胜或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如,与北大荒签订保底价上的随行就市订单发展红高粱产业,5年内打造10万亩红高粱,2019年种植红高粱3.9万亩,覆盖5572户2021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00户8869人,户均收入超过9000元,解决了金沙江沿线贫困山区没有产业支撑的问题。

一批产业示范村解决“产业散”。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贫困户+企业”经营模式,支持建设永胜第一个500头肉牛养殖场,东江村贫困户通过种植青储饲料、务工、分散养殖、分红等方式每年获得收益220万元。同时牵头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永胜县的“石榴村”“沃柑村”“花椒村”“魔芋村”“肉牛村”“高粱村”等如雨后春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动力弱”。采取“群众生产、政府奖补、企业收购”的订单生产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如中源公司带动3553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沧源公司与大安乡大安村志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带动1162户贫困户种植魔芋3500亩,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不稳定”。投入资金4000万元新建2964个小水窖,烟草总公司1.26亿元支持小坪水库建设,中央水利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支持在金沙江沿线实施光伏提水,抗旱和地质灾害资金4000万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永胜县2019—2021年连续三年纳入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解决产业发展工程性缺水问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实施30个光伏提水灌溉工程,新增3万亩灌溉面积,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带动种植沃柑、芒果、软籽石榴等经济作物,产值约增加9亿元,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一套财政金融政策解决“融资难”。引进国投集团在永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缓解本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授权额度8.4亿元为永胜县PPP项目的实施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国家农担公司在永胜设立办事处,担保融资金额每年近8000万元。国家农发基金2亿元贷款支持乡村振兴。

一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解决“风险高”。未雨绸缪,树立忧患风险意识。对扶贫产业实施了自然灾害险和价格指数保险全覆盖,按照政府补助90%、农户负担10%的比例,对应开发保险产品68种,财政补助保费金额890万元,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特别是2019年永胜连续经历旱灾、洪涝灾害和4.9级地震,农业保险为永胜县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解决“技术低”。协调设置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不断提升农副产业的科技水平。同时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科技含量。

一批农产品输出计划解决“销售难”。1.推动上电商。将永胜纳入阿里巴巴兴农扶贫县,联动阿里巴巴淘乡甜、淘抢购、淘宝直播、首届农民丰收节线上购物节、聚划算以及快手等新媒体优势,运用“互联网+”助力脱贫攻坚,与湖南卫视钱枫、江苏卫视荔直播、阿里第一网红薇娅合作,通过直播带货,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2018年以来,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超过1.2亿元。2.推动进机关、进食堂、进家庭。积极与部内各单位对接销售永胜农产品超过300万元。永胜成为“星光帮扶”明星代言县之一,由江疏影明星团队代言永胜,帮助推广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推动永胜软籽石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3.推动进商超。与赤焰石榴公司、大润发、百果园等合作关系,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数字农业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推进三个全覆盖带贫益贫

按“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推进“三个全覆盖”带贫益贫。

产业扶持全覆盖。坚持巩固提升与增收脱贫相结合。在扶持对象上,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扶持”的要求,把已脱贫户后续产业扶持防止返贫与未脱贫户产业培育确保增收脱贫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累计投入8.61亿元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实现产业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的100%覆盖,确保增收脱贫有保障、脱贫不返贫。坚持主导产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在产业规划上,按照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和1项以上庭院经济项目的“1+1”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一户一策”产业规划,实现扶贫产业的双重覆盖,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增收发展有支撑。坚持激发内生动力与以奖代补相结合。在扶持方式上,防止“一发了之”、“一股了之”政策性养懒人,采取“先干后补、多干多补”的差异化产业奖补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输血式扶持”为“造血式扶持”。截至目前,养殖肉牛6418头带动44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种植羊肚菌4712.3亩,其中,19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2045.9亩,每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种植红高粱3.94万亩带动24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软籽石榴、沃柑等1274.5亩带动1000户;种植牛尾山药2172亩带动1437户。

新型主体全覆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国能能源集团、北大荒集团、阿里郎、中源公司、沧源公司、雪糯山药公司等37家县内外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车头效应”逐步突显。如:中源公司带动3553户、沧源公司带动1048户、雪糯山药公司带动1437户、百果园果蔬庄园有限公司带动3143户、杰利公司带动793户等。组建规范专业合作社。清理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制定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指导意见,在大安、光华等乡(镇)建立6个规范化合作社示范点,指导建成7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完善带贫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一是订单帮扶机制。对产业基础好、群众发展能力强的贫困群众,采取“群众生产、政府奖补、企业收购”的订单生产方式,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如:沧源公司与大安乡志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带动11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魔芋3500亩,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托管代养机制。对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群众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奖补、企业代管、群众参与、共同受益”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如:中源公司以托管代养方式带动永北镇、鲁地拉镇4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食用菌 791.8 亩,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益实现7300元。三是投资合作机制。对无产业发展条件、无劳动能力及易地搬迁进城安置的特殊贫困群众,通过“群众自愿用资金资产资源与公司合作、每年获取保底收益”的方式,带动特殊贫困群众增加投资性、财产性收入。如:中源公司、农惠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带动1884户贫困户增收。截至目前,共122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5613户有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农业保险全覆盖。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种养殖风险高,是产业扶贫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永胜县结合产业扶贫规划,对应开发68项保险产品,实行“群众投保10%、财政奖补90%”的保险奖励政策,对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发展的农业产业,实现自然灾害险和价格指数险双重保险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其中,2018年实施的“群众每亩投保540元,由于自然灾害受灾赔付6000元、出现市场价格风险赔付1.5万元”双重保险产品,在2019年风灾和市场价格波动过程中,共为投保农户挽回损失近800万元。“贴心”的双重保险和兜底保障,彻底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紧跟政府脚步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通过抓产业扶贫,实现了永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0.81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2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10.44%,2019年相比云南省贫困地区均值高出近1300元。永胜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丽江市扶贫办供稿)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