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绒猴的养殖(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由于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全球很多国家出现实验猴告急。哪些猴是实验猴?“一猴难求”现象会持续多久?

撰文/记者 李鹏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采访专家

黄乘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实验猴还有吗?”“已经卖完了!”“已经被定出去了!”“现有的猴子还太小!”从2020年开始,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在研究机构和中国的各个实验猴养殖基地上演。

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让疫苗及相关药物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疫苗和药物进入临床以前,必须经过实验猴的实验。然而僧多粥少,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实验猴告急的情况,国内不少研究项目也出现了“一猴难求”的局面。

实验猴供应紧张,其身价已经从2019年下半年的1.5万元/只飙升到了现在的6万-7万元/只。尽管这样,很多研究机构面临的依旧是“有价无猴”的局面。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 ▼ ▼

哪些猴是实验猴?

“实验猴价格一直高企,短期内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价格下降。”一家专门代理进行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公司,一位刘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实验动物的种属包括小鼠、大鼠、兔、犬、猴等,和其他实验动物一样,使用实验猴时,给药途径有口服、皮肤、皮内、皮下、腹腔、肌肉、静脉等,这意味着一个项目的实验就要使用为数众多的实验猴,有时甚至达到二三十只以上。

顾名思义,实验猴就是专门用来进行实验用的猴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乘明接受采访时表示,通常意义上讲可以用作实验的猴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野外生存可以进行各种动物行为、区域分布等方面实验观察的各种野生猴类,譬如重点研究对象金丝猴、白头叶猴、黑头叶猴等。第二类是专门用于疫苗、药物研发实验、生理实验等项目的猴子,现在专用的实验猴一般都是猕猴。

猕猴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躯体粗壮,尾巴短,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成年个体平均体长大约为50-60厘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印度北部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等一些亚洲国家,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喜欢群居,常常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的大群一起活动。

黄乘明表示,在所有的猴类中,因为猕猴相对数量众多,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也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目前实验中常用的猴子主要为恒河猴和食蟹猴。其中,恒河猴主要分布在我国和印度,食蟹猴主要分布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但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长期以来的乱捕滥猎也导致了猕猴致危。在我国,猕猴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易危种,此外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低危(LC)级别。在这样的背景下,野生的猕猴也被禁止用于各种临床实验。“现在几乎所有的实验用猕猴都是人工饲养的。”黄乘明表示。

实验用猕猴在医学研究中的需求十分巨大,传染病学研究、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生殖生理研究、口腔医学研究、老年病研究、器官移植和眼科研究、内分泌病和畸胎学研究、肿瘤学研究等都离不开它们,并且医学上用于人类新药的研发极其谨慎,新药必须先用于非灵长类的动物,如小白鼠、白兔等,然后开始对猴子等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只有在包括灵长类等以上动物的身上实验证明没有危害,才能进行对人的临床实验,而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则是最后至关重要的环节。2001年颁布的《中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也明确规定,所有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确立与改进等,都必须得到在非人灵长类身上获得的可靠结论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相对易于获得的猕猴成了众多科学研究机构及大型药企的重要研究用动物。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2020年5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领衔的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SARS-CoV-2病毒灭活疫苗的快速开发》在《科学》杂志发表,成为全球首个公开报告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文章宣布,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疫苗安全有效。该实验就是在恒河猴身上进行的。

由于食蟹猴繁殖较快,而且其4千克-5千克的体重,相比平均7千克重的恒河猴体型较小,导致用药量也相应偏小,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实验用猴应用已经全面转向了食蟹猴。中国养殖的实验猴主要也是食蟹猴,约占产业总量的80%-85%,由于食蟹猴不是中国本土物种,种猴都需要从东南亚引进。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现在还有一种实验猴是狨猴,其又名拇指猴,这是一种来自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小型非人灵长类,与其他非人灵长类相比,成年普通狨猴的体重不足400克,具有体型小、性成熟和孕期短、性格温顺便于实验室饲养等优点,也与人类具有很强的遗传相似性,医学科学研究前景巨大,但是目前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专门饲养用作实验的不太多。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 ▼ ▼

中国是世界实验猴养殖中心

位于安徽省皖赣交界大山深处的祁门县西武林场,这一个硕大的院落里是一排排猴舍,里面养殖着大量的猕猴,这里是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该中心自1999年建立,曾经隶属于当地林场,主要进行普通级猕猴驯养、繁殖。2005年通过国家林业部门的审查验收后,这里的猕猴正式开始作为实验用猴。此后的十几年来,先后有中科院上海分院、安徽医科大学,以及山东滨州医学院等多家医学科研单位从中心选猴做实验,每年都有几十只乃至上百只猕猴用作实验。

实验猴由于是专门用于科学实验,养殖和一般的猴子并不一样,饲养管理中有很多规矩。譬如每一只猴都建有一份档案,猴子的出生日期、断奶日期、它们的父母是谁,以及生病、治疗和用药情况等都会被一一记录,好为将来科研人员的实验提供准确的信息。此外猴舍一般也被分成两种:一种是繁殖区猴舍,里面通常住着一只公猴和数只母猴,为满足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实验猴)谱系清晰的要求,实验猴的繁殖群只能单雄种群饲养。也就是说实验猴都是盛行的“一夫多妻”制。一般而言,猕猴和食蟹猴繁殖群体雌雄配比分别为5-6:1和7-8:1。记者了解到,有的养殖基地公猴数量不足的,往往一只公猴可以有十多位“妻子”。

另外一种则是子猴笼舍,每间猴舍里放置着十几只子猴。等到子猴成年以后,它们就会被组建自己的家庭繁殖后代。当然在这些猴子中,如果不是野生猴的种猴以及子一代,它们中的很多就会走上各种药物的实验平台,有的甚至还要为此献出生命。

祁门县西武林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前些年国家实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实验养殖单位,在体制上要与驯养繁殖、经营实验猴的活动脱钩,这里的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在2015年被卖给了私人企业。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变迁也是中国整个实验猴养殖的写照。目前,中国实验猴养殖90%都控制在私营企业手中,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实验猴养殖基地,拥有实验猴养殖场十多家,存栏量曾经高达十多万只,养殖数量占据着全国的半壁江山,平均每年为国内外提供实验动物1万只以上,饲养量和供应量均居全国首位。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验猴养殖国家。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由于中国对实验猴的出口数量并无控制,这也导致疫情之后国内实验用猴急剧紧张的局面。

中国实验猴当前的保有量还有多少?据《中国新闻周刊》披露的信息,目前全国有恒河猴、食蟹猴两种主要实验猴存栏数量24万余只。

▼ ▼ ▼

作为“战略资源”,实验猴“一猴难求”

全世界每年对实验猴的需求量超过10万只,绝大部分实验猴来源于中国。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的实验猴出口已经达到了3万只左右,在世界实验猴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西作为中国最大的实验猴存栏和出口省份,约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在美国2019年进口的近35000只猴子中,其中60%来自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中国实验猴的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前,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新冠疫苗研发背后的中美“战略猴子储备”竞赛》,提出了当前美国生物制药行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即越来越难找到适合研发用的猴子,其背后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相关研究需求陡增,全球实验用猴供应短缺,而中国又发布了禁止出售野生动物的禁令,进一步造成美国“猴荒”。甚至美国有人认为,中国在用猴子卡了美国的脖子。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纽约时报》所说的禁令是指2020年1月26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饲养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中国实验猴进出口业务就此暂停,但实际上并不是针对美国。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早已经将实验猴当成“战略资源”的美国依旧有大量的实验猴储备。早在2002年,美国已经意识到了实验猴的重要战略地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了7个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约有灵长类动物3.5万只,其中实验猴2.5万只,主要供基础研究用。有业界人士计算,即便没有进口,美国的7个灵长类研究中心每年也有近1万只新生猴。不过,在异常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些研究机构和药企研发相应的药物疫苗需求增加,也导致了实验猴供应紧张。

而在国内,由于实验猴价格昂贵,一般机构又没有饲养实验猴的资质,因此众多的基础性研究并不使用实验猴,大鼠、小鼠、兔子等一些非灵长类动物倒是他们经常用的对象,只有部分机构涉及到新药研究时才会使用实验猴。但是各大药企研发新药时必须要用到实验猴,并且很多都是委托专门的公司进行实验。而这些进行新药实验的公司,是否有充足的实验猴来源已经成为公司开展业务的关键。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中国去年初就开始实施实验猴出口禁令,但由于先前的战略储备不足,很多使用猴机构或公司已经陷入了“一猴难求”的局面。最近有业界人士建议,在未来中国也应该将实验猴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管理,并规范出口。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就有几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强实验猴战略储备的相关建议。

实验猴的养殖周期极为漫长。因为猴子从出生到性成熟一般需要大约5年的时间,从怀孕到分娩还需约5个半月,这导致第一批子二代“商品猴”最快也要8年才能出栏。根据规定,实验猴只有在年满3岁以后才能被用于实验。并且通常情况下猴子每胎只产1仔,实验猴的数量也无法突然增加,这导致中国现在的实验猴一直价格高昂,并且未来数年都会依旧处于实验猴供应紧张的状态。

尽管现在中国依旧有24万只存栏的实验猴,但除去幼猴、种猴外,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如果再去除已经被海外预订、包销而无法出售和年龄太小的或处于“更年期”的猴子,国内现在可以使用的实验猴存量仅约3万只。然而现在我国自身一年实验猴的实验需求量就将近3万只,其中新药临床前试验每年就要消耗2.5万只食蟹猴。2018年底,国家特批了部分猴场的进口申请,但是已经接不上供应的缺口了。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实验猴的年产量已经不到3.5万只,但出口加内销的总量却将近5万只,需求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全面暴发以后,国内许多研发单位科研用猴供给紧缺局面愈演愈烈,除了价格暴涨,“一猴难求”已经让一些急需的科研项目进展受到明显的影响。一些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实验猴种猴的进口、养殖供应和出口管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这样中国在遇到急需大量使用实验猴时才不会使自身陷入被动。

疫情之下实验猴遭疯抢,全球“一猴难求”还要持续多久?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