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海南肉兔养殖场(向中国“学种地”改变非洲民众生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苦瓜挂满藤架,辣椒颜色鲜艳……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多名当地工人正忙着打理长势喜人的蔬菜。平时,当地农民也纷纷慕名前来参加培训,有的甚至在周边安家,方便随时向中国专家“取经”。

农业是非洲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在非洲,约有6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过去40年,中国农业转型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热切希望学习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项目副主任欧拜·哈利法说。

今年9月,来自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家的农业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跨越万里飞来海南,参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办的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木薯是非洲的主粮,但没想到用途这么广泛。”当专家详细介绍了用木薯粉加工成的饼干、酸奶、蛋糕、面条后,不少学员倍感新奇,坦言这次培训对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很有启发。

近年来,一批批非洲学员通过参观考察、培训学习,将“种地”知识和技能“带回家”。

肯尼亚企业家露西·米玛诺为了系统掌握香蕉种苗组培技术,主动来到中国进行为期28天的访问学习。回国后,她投资建立了肯尼亚最大的香蕉种苗组培繁育工厂。来自莫桑比克的埃利迪奥·卡布,是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担任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的研究员。

向中国“学种地”改变非洲民众生活

9月17日,在位于海南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家在为“发展中国家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学员讲解木薯组培快速繁育技术。新华社记者杨冠宇 摄

参加培训的人员,还会将他们获得的技能传授给当地农户。中国为8个非洲国家培养的21名菌草专业硕士、博士留学生,现在已经成为非洲发展菌草技术的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些国家涌现出的一批菌草企业家,成了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

“种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非洲民众生活。

在津巴布韦的减贫村,中国专家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传授农户玉米土鸡肉兔种植养殖技术。这种种养结合技术,不但降低了成本,使玉米产量增长近10倍,还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不少农民翻新了房屋,让孩子重新进入校园。2022年,津巴布韦减贫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我国农业对外援助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理念,立足受援国实际需求,通过手把手传帮带,提高受援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200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通过来华、境外和线上多种形式实施200余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不少学员表示,“学习中国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国家发展起来”。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10年来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400多人次,并为非方累计培训管理及技术人员超过1万人次。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使非洲国家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带动数万人就业,100多万非洲国家的小农户从中受益。

向中国“学种地”改变非洲民众生活

11月14日,参加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嘉宾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共植中非友谊林。新华社记者杨冠宇 摄

非洲水热条件优越,拥有约占全球总量65%的可耕地,许多土地待开垦。农业农村部提出,我国将向非洲派遣更多农业专家,支持非洲国家实施“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带动更多农民减贫增收,让中非农业合作成果惠及更多民众。(记者陈凯姿、罗江、陈绍华)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