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螺赢蜚养殖(违规的清滩养蛏:边滑“泥橇”边下农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违规的清滩养蛏:边滑“泥橇”边下农药

蛏子是广受欢迎的平价海鲜,为提高蛏子产量,有渔民在滩涂违规使用农药,以杀死、驱赶蛏子在滩涂上的天敌。视觉中国|图

刘明还在等待一个说法。

几个月前,他鱼塘里的水产品在一夜之间忽然死了不少,损失惨重。他的鱼塘靠近海边,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涨大潮,引海水入塘换水。遭受损失的还有另外三位养殖户邻居,他们都是在2023年7月2日——农历五月十五这天换水的。

向大海索取馈赠的不仅有刘明等鱼塘养殖户,还有一两公里外滩涂地带的缢蛏(俗称“蛏子”)养殖户。刘明等人怀疑,养蛏人在滩涂上投放农药,涨潮后形成“毒水”,正好赶上换水被引入鱼塘,毒死了水产品。

刘明表示,他们已经报案,目前还未有调查结果。

不同生物体质不同,只要掌握合适剂量,农药可以杀死、驱赶蛏子在滩涂上的天敌,而不影响蛏子。长期研究蛏子养殖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学院高级实验师黄标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滩涂使用农药的养蛏方式,目前存在于我国部分沿海地区。

这些农药最常见的是三唑磷,主要用于防治果树、棉花、粮食类作物害虫,但用于蛏子养殖则属违规。

使用农药提高了蛏子单一物种的存活率,却牺牲了生物多样性。滩涂是全球百万候鸟的中转站,丰富的贝类等是它们的食物。目前,农药在蛏子体内的残留情况、代谢规律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未有充分研究。由于监管难度较高等原因,这种养殖方法在部分沿海地区未得到有效管理。

杀死天敌又不毒死蛏子

蛏子是广受欢迎的平价海鲜,黄标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市面上售卖的蛏子基本为养殖产品,主要有池塘养殖和滩涂养殖两种方法。

早期养殖蛏苗来源于野生苗,而野生蛏苗只产于浙江和福建,数量有限。十几年前,蛏子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后,大面积的滩涂养殖方法才兴起。

违规的清滩养蛏:边滑“泥橇”边下农药

2022年3月,福建泉州。早晨利用潮汐涨落间歇,渔民去滩涂打捞野生蛏苗售卖。(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随着滩涂养蛏的推广,三唑磷等清滩药物也开始流行。

潮水涨落形成了一片宽达数千米的潮间带,是生物多样性宝库,除了蛏子,这里栖息着藻类、螺类、虾蟹类、小型鱼类等丰富生物,也吸引鸟类觅食。

黄标武解释,蛏苗刚投放时,还无法钻入泥土很深,容易成为滩涂上其他生物的食物,严重时蛏农甚至颗粒无收。而三唑磷可以杀死蟹类、螺类、虾虎鱼等蛏子的天敌。

如何使用三唑磷等药物有不少讲究。

曾在滩涂上养过蛏子的李成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在广袤的滩涂,蛏子养殖场成千上万亩,一眼望不到边。单凭双脚无法活动,马上会陷入泥沼。为此养蛏人乘坐一种类似滑板车的自制工具,称为“泥橇”。它是一块两头微翘的长条木板,中间立着扶手,驾驶者一腿跪在板上,另一腿蹬地,可以在泥滩上迅速滑行。四百年前,它曾是戚家军战胜倭寇的“秘密武器”。

三唑磷撒在滩涂上的剂量、区域需要严格控制——达到既杀死天敌又不能毒死蛏子的目的。养蛏场地类似田埂,每条约150米宽,两条梗之间相距约50米,便于行船。养蛏人把约50斤的农药桶倾斜放在泥橇后方,匀速直线前进,农药从桶身上的小眼缓缓流出,1小时前进约2公里。

李成透露,这些三唑磷并非购自市场,“有专门批发的,直接联系人家就能给你送过来”。撒药时间一般选在大潮来临之前,涨潮后,滩涂上的药物随着海水蔓延开来。

正是这种养殖“潜规则”让刘明他们怀疑,自家鱼塘在大潮换水后突遭损失与养蛏撒药有关。类似事件在当地并非首次发生。养殖户甚至总结出了经验,换水前先问海边赶海的人,是否发现死鱼,以判断海水是否“含毒”。

当地蛏苗在3月开始播撒,来年3月收获。因为天气变冷后,近岸蛏子的天敌比较少,撒药时间从3月持续到9月,每个月通常最多撒两次。“三唑磷的味道可呛人了,刺激性特别强。”李成说,有次他把三唑磷放在车里,那种令人难受的味道好几天都没有消散。

据媒体报道,2018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养了18年蛏子的老王突然出现胸闷、头晕、乏力,医生找到元凶是老王使用的有机磷农药,能杀死破坏蛏子生长环境的蜾蠃蜚(一种小型生物,俗称“海革子”)。

除了三唑磷,李成还使用过敌敌畏和吡虫啉两种农药,它们也是为了毒杀蛏子的天敌,但三唑磷的用量最大。

明令禁止但监管难

三唑磷、敌敌畏和吡虫啉等农药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并不合规。

一位水产、渔药领域专家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水产养殖用药实行白名单制度。“白名单内的水产养殖用兽药,均经过了严格的药效学、毒理学、食品安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使用效果和在水产品体内的代谢残留规律等有较为深入的认知。”

白名单外化学药物,不得非法使用。养蛏人使用的三唑磷等农药,并不在白名单内。

关于三唑磷已有一些研究。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于200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养蛏过程中使用的三唑磷,能在可食组织中残留,实验模拟数据表明,三唑磷在蛏子中的积累和消除速度均较快,在用药24小时后,缢蛏体内三唑磷浓度达2.97mg/kg,100小时后,降至0.021mg/kg。

目前我国仅制定了三唑磷在植物性食品中限量标准,水产品中没有标准可循。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最高限量是水果,为0.2mg/kg,最小限量为小麦、燕麦等谷物,为0.05mg/kg。上述研究的24小时数据严重超标,100小时数据未超标。

不过,因三唑磷易造成蔬菜农残超标,三唑磷在蔬菜种植中也不受欢迎,2013年,原农村部规定,在2016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其在蔬菜上使用。

一些地方已明确禁用三唑磷养蛏。例如,2017年,野生蛏苗主产地之一浙江省乐清市发布《关于禁止在浅海滩涂养殖中使用农药的通告》,严禁在浅海滩涂养殖中使用三唑磷、敌敌畏、五氯酚钠、氯氰菊酯、吡虫啉等农药,鼓励居民制止并举报违规现象。

也有处罚案例。2017年,浙江宁波宁海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执法人员发现有人在养殖蛏子过程中使用三唑磷,罚款一万元。

但三唑磷等农药使用的监管难度很高。一些沿海养殖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养殖方式隐秘多年,为避人耳目,养蛏人一般会在深夜撒农药。

早在2014年,环保组织“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理事长王松林就曾目睹滩涂上一群养蛏人正在播撒三唑磷。研究会在2019年发布的《蛏:中国近海养殖评估报告》指出,进入养殖滩涂湿地交通不便,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例如,人、车辆、船舶都无法在泥泞的滩涂上前行,监管人员难以锁定证据。

违规的清滩养蛏:边滑“泥橇”边下农药

2023年1月,浙江温州,养殖户在乐清湾的滩涂养殖区收刮蛏子苗。(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农田管理的惯性思维

王松林表示,不仅蛏子,有的经济型贝类如杂色蛤的滩涂增养殖、黄渤海沿岸规模较大的海参围堰养殖产业,也有违规使用化学药品现象。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于2019年发布的《海参:中国近海池塘及围堰养殖评估报告》提到,海参的围堰养殖滥用化学品问题较为严重。例如,为预防和治疗病害,育苗阶段违规使用抗生素;为清塘和杀死海参的天敌,养殖过程违法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海参的加工、销售环节还可能过量添加明矾、违法使用甲醛,导致海参中铝含量和甲醛超标。

在滩涂养蛏,不仅使用农药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搭设防鸟网也会导致鸟类死亡。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梁丹等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2021年4月和5月候鸟的春季迁徙高峰期,在福建兴化湾和浙江乐清湾两地,为养殖蛏子而架设的防鸟网困住了1.3万余只鸻鹬类候鸟,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课题组在浙江和福建的其他17个地点也发现了类似的防鸟网。

梁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述两地滩涂专门养殖蛏苗,蛏苗一般从11月左右下苗,长到第二年3、4月份便可以收获。如果在3、4月蛏苗收获后立即拆除这些防鸟网,就可以拯救春季迁徙的上万只鸟类,也可避免部分防鸟网进入大海伤害海洋生物。但由于在滩涂拆网需较高的人工费,养殖户在售卖完蛏苗后仍将网继续留在滩涂上,等到6、7月让台风将网卷走。

自然状态下,蛏子只是滨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天然滩涂湿地上开展增养殖,王松林认为,渔民得接受蛏子的高自然死亡率——被天敌捕食、与其他底栖动物竞争。

但这很难。无论是蛏子还是海参,养殖过程使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等违禁化学品,都体现出养殖户的惯性思维:将自然滩涂和海岸带当作农田管理,把养殖产品当作单一类型的“农作物”。“我询问的一对打药回来的老夫妻,他们非常热情,直言海滩跟棉花田没有区别,要确保蛏子高产,就得用药打死其他鱼虾蟹贝,还得赶走长嘴的水鸟。”王松林说。

古语有云:“四月蛏肥美,莫负西施舌。”四月份是蛏子最肥美的时节,但却不是生态友好的食用时间。因为春、秋季节也是候鸟过境高峰期,减少天然滩涂湿地上的打药清滩、放炮驱鸟等人为活动干扰,对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浙江省乐清市提倡使用船耕机、生石灰、漂白粉、晾晒等方法清滩清塘。

黄标武则建议养殖户回到池塘养殖的老方法。池塘养殖可以用生态友好的生石灰、中药材代替三唑磷清塘。池塘养蛏需要肥水,原理相当于庄稼施肥,池塘养蛏还可以利用其他鱼塘排放的尾水作为肥水,净化这些尾水中富含的氮、磷等有机质,变废为宝。

(刘明、李成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林方舟

责编 汪韬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