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熊蜂的养殖技术(应对外来熊蜂入侵 我国科学家发现2种人工饲养本土熊蜂)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再次发现2种可以人工饲养的熊蜂,探明了我国南方蜂种弗里熊蜂和短头熊蜂的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丰富了可以人工饲养的熊蜂素材,为我国本土熊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在线发表在《昆虫》上。

应对外来熊蜂入侵 我国科学家发现2种人工饲养本土熊蜂

弗里熊蜂。受访者供图

外来熊蜂已入侵全球多地

自然界中,可以传粉的动物或昆虫有很多种,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研究员安建东介绍,“蜂类、蝶类、蝇类、蛾类以及一些甲虫和鸟类都可以传粉。其中,膜翅目蜜蜂科的昆虫是农作物主要的传粉者。广义的蜜蜂有几万种,狭义的蜜蜂属目前已发现11种,其中家养蜜蜂主要有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东方蜜蜂在国内也叫中华蜜蜂”。

熊蜂是蜜蜂科熊蜂属的通称,是一类野生传粉昆虫,同时也是当前可控环境下农作物传粉的主要昆虫,安建东说,“所谓可控环境,容易理解的比如温室大棚,还有罩网的果园,也算是可控环境,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转型,很多地方建设的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等大面积果园,也可以算是可控环境。一般来说,这样的环境需要人工饲养蜜蜂来进行传粉”。

相对于一般的蜜蜂,熊蜂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安建东说,“常见的蜜蜂,都是一群一群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但熊蜂不太一样,熊蜂是单只蜂王休眠越冬,来年春暖花开后才出来繁殖成群”。

利用熊蜂为可控环境下的农作物传粉,首先要实现熊蜂的人工饲养。目前,全球商业化应用最广的熊蜂物种为欧洲地熊蜂,但是该蜂种已在很多地区造成了生物入侵,不仅和当地熊蜂或其它野生蜂竞争营巢场所和食物资源,还会传播病虫害,甚至对一些蜂种造成生殖干扰,导致当地传粉蜂多样性急剧下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进口欧洲地熊蜂,并着手本土熊蜂的筛选与驯化。

“昆虫为植物传粉受精,同时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这种相互适应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成的。当外部熊蜂入侵本土后,可能会扰乱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甚至造成部分本土传粉蜂灭绝,但入侵的熊蜂又不一定能和本土植物完全切合,不能完全替代原有蜂种的作用,所以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安建东说。

从北方到南方,本土熊蜂驯化史

当前普遍使用的欧洲地熊蜂,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有人驯养,但直到1985年,才第一次养成,此后30多年中,迅速发展,出口到世界各地,广泛运用于各种设施农业中。据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如蔬菜大棚中的传粉蜂,除了家养蜜蜂,大部分都是欧洲地熊蜂。

“当初大规模饲养欧洲地熊蜂的目的,主要是给温室番茄传粉。因为番茄的植株和花有特殊气味,而且没有花蜜,家养蜜蜂不喜欢这种气味,不爱给番茄传粉,但熊蜂能够适应这种气味,可以很好地为番茄传粉。发展到现在,熊蜂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全球各地的设施农业中,熊蜂可以为很多种作物传粉。”

大量引进欧洲地熊蜂,方便了设施农业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了生物入侵。因此,寻找和驯化本土熊蜂,就成为应对生物入侵的方法之一。安建东介绍,“中国已发现熊蜂125种,是全球熊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20年来,蜜蜂所从我国北方地区先后筛选出6种适合人工饲养的熊蜂,分别为密林熊蜂、兰州熊蜂、红光熊蜂、火红熊蜂、重黄熊蜂和明亮熊蜂,其中密林熊蜂和兰州熊蜂的规模化繁育潜力较大,是目前研究所熊蜂驯化工作的重点研究对象”。

此次发现的两种熊蜂弗里熊蜂和短头熊蜂,则来自南方,是我国云南省分布最丰富的2种熊蜂。研究探明了这2种熊蜂在云南的传粉植物、年生活史、蜂群发展动态和交尾行为。结果显示,这2种熊蜂均有很大的希望可以养殖成功。

应对外来熊蜂入侵 我国科学家发现2种人工饲养本土熊蜂

短头熊蜂。受访者供图

什么样的熊蜂适合养殖

125种本土熊蜂,为何只有寥寥几种适合驯化,驯化的条件又是什么?

安建东介绍,“什么样的蜂种适合驯养,条件有很多。首先要看在人工条件下好不好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顺性。比如本研究中的饲养成群率,举例来说,假如从自然界采集了100只蜂王,其中有80-90只可以成活并且繁衍成群,就说明它是可以驯化的;反之,有些蜂种野性难驯,采集100只,大多数都死了,那就说明不适合人工养殖。其次是要看蜂群中的工蜂数量,因为蜂群中负责传粉工作的主要是工蜂。一般来说,一个蜂群中,至少要有100只工蜂,这样才适合为较大面积的作物传粉,如果工蜂数量太少,那就不划算养殖。此外,熊蜂养殖还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技术环节,比如环境温湿度控制、饲料配比、蜂王交尾、蜂王保存、病害控制等等。此次发现的弗里熊蜂和短头熊蜂,成群率分别为95.5%和86.5%。弗里熊蜂每个蜂群平均产生135只工蜂,工蜂数量略小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几种熊蜂,而短头熊蜂每个蜂群平均产生318只工蜂,是目前我国筛选出的8种熊蜂中工蜂数量最多的蜂种。”

这些数据意味着,新发现的两种熊蜂,都有驯化养殖的基础,安建东说,“现在养殖最多的欧洲地熊蜂,按实验室水平看,成群率也在80%-90%,每群中平均工蜂数量300只左右”。

那么是否意味着本土熊蜂已经可以推广养殖呢?并非如此,安建东说,“从发掘出来,到真正普及,还有很多环节,比如养殖的成本问题、养殖技术的难度问题等。欧洲地熊蜂驯化成功已经30多年,才能普及到现在这么大的范围,我们要解决普及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本土熊蜂养殖,主要还是处在研究阶段,在我们的温室试验基地及北京周边地区也有小面积的应用”。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