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氨氮标准(关于“氨氮”,水产养殖的你知道多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常见问题】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其中游离氨和离子氨被合称为氨氮。氨氨是水产养殖水体特别是高密度精养池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给养殖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原因解析】水体中只有以NH4+ 、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所以这两种是有益的。


而水体中其他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鱼产生危害。


【解决方案】


(1)水体氨氮的来源。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 3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和粪便及动植物残体。


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


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2)氨氮中毒的机制。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的现象。


NH3会引起鰓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3)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氨浓度小于0.5毫克/升,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2毫克/升。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氨氮由 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


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NH3对鲢鱼苗、鳙鱼苗24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毫克/升和0.559毫克/升,随着鱼的生长,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

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 ~0.455毫克/升,草鱼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 054 ~0.099毫克/升。


杂交罗非鱼的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35~0.171毫克/升。NH3浓度超过0.66毫克/升时就会对鲤鱼种产生毒性作用。


一般而言 ,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


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胡子鲇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无鳞鱼为优势鱼群。


2)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①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②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③鰓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④鳍条舒展,基部出血,体色变浅,体表黏液增多。


(4)水体“富氮”的防治


1)降低饲料系数。饲料是水体氮的主要来源,通过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来减少鱼类氮排泄量是防治水体产生“富领”的主要措施。


具体措施为:准确测定鱼的需要量和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鱼类需要的平衡日粮;


应用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影响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氮的排泄率。


另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这些都可以降低水体氮的含量。


2)以磷带氮。水体中氮 、磷比例严重失调,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对鱼产生危害。


由于精养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使水体中氮含量很高。施用磷肥可使水体中氮、磷比例降至较为适宜的水平。


从而使浮游生物数量能够增长近1倍,易消化的藻类也明显增长。但是当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体中的氨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因为水中的氨除来自鱼类外,细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释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将水体氮去掉。


3)种植水生植物改良水体。在养殖水体中可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而且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氨也同时离开水体。


4)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硫化氢被消除,水质的PH值稳定。


5)使用药剂。正规鱼药厂家生产的降氨氮的药对改善水质也会有明显的作用。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