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海参养殖交流群(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东南网特别策划推出《山海人家》系列融媒报道,聚焦福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现出的一批致富“先行者”,讲述他们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勇毅致富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故事,体现福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山海风貌。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鸟瞰霞浦溪南镇油菜屿海参养殖区。吕雷 摄

清晨,一点红红的微光露出海平面,唤醒了东吾洋海湾的喧嚣。在霞浦县溪南镇油菜屿“海上牧场”,十多位工人站在渔排上忙着为新进购的海参苗“安家”、投喂饵料。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吴先强从海面上提起一海参笼,查看海参苗长势情况。受访者供图

“眼下正是海参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吴先强熟练地从海面上提起一笼海参,迅速投进饵料。眼前这一笼笼的海参,寄托着他新一年的期望。

“上一季海参的产量怎么样?”

坐在渔排休息区,吴先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自家“丰收账”:“年初投放了1万多斤海参苗,由于气候适宜,饵料充足,海参成活率高,个头也大,成品参一斤72元卖了。除去人工、饵料等成本,算下来,今年至少赚30多万元。”看着一笼笼海参,吴先强喜笑颜开。

今年下苗阶段,吴先强果断又增加了养殖量,购入3车2万多斤海参苗。“养海参虽风险高,但有这么多年养殖经验,问题不大!”憧憬着4个月后的好收成,吴先强喜不自禁。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养殖工人们在渔排上向海参投喂饵料。朱世刚 摄

这是吴先强养殖海参的第8个年头。吴先强是霞浦县溪南镇溪尾村人,别看他是80后,干“海活”却已有十几年光景。

其实,先前霞浦从未有人养殖过海参。2003年开始,部分渔民初“试水”,到了2009年左右,海参养殖形成一定规模。2011年,依托南方温差的养殖优势,海参缩短了生长周期,霞浦形成大规模的海参养殖。

初中毕业后,吴先强决定帮助父亲搞养殖。“养大黄鱼周期长,还要担心台风季。”回到家后,吴先强心里一直在盘算着如何改变现状。

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吴先强得知养海参周期短、效益高,虽对海参养殖十分陌生,但他说干就干。

2014年,吴先强开始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众多专家和养殖户,他还跟着其他养殖户前往大连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将原来的渔排进行改造,投资近30万元,开启了海参养殖之路。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养殖工人在渔排上向海参投喂饵料。朱世刚 摄

万事开头难,虽有着多年的养殖经验,但规模化养海参还是头一次。吴先强一边在实践中摸索门道,一边在书中学、在网上查。半年下来,吴先强对海参的认识不断加深,“采用浮筏吊笼,饲养大规格半成品参苗,三天投喂一次海带,再参辅杂鱼,可加快海参生产速度。”那年,吴先强获利近10万元,之后,吴先强逐年加大了养殖规模。

渔歌起调昂扬,波折却随之而来。吴先强回忆,曾有一年,他养殖的海参大量死亡,产出的海参品质不佳,最终成品价仅达到38元/斤,赔了钱。吴先强循着养海参的“痛点”,最终在海参笼上找到了问题所在。当初为了追求产量,他忽略了养殖密度过大的问题,导致笼内水体交换能力差。

吸取教训后,吴先强对海参笼进行了定制改造,将笼孔隙加大、去除多余的隔叶,同时增加清洗、更换海参笼频次。随着养殖技术越发成熟,吴先强逐步扩大了自己的事业,渔排已扩建到如今的400口,并雇佣了4个工人长期协助维护。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霞浦海参喜获丰收,渔排上养殖工人们忙着采收海参。李荣斌 供图

从2015年开始,眼看着吴先强养殖海参挣到钱,村里不少村民动了心。先是亲戚朋友,后是周围邻居,不少人也跟着养起了海参。

村民林福康和吴光杰最先上了吴先强的渔排,迫不及待问了起来。“1000笼投资多少钱?”“一年产量约多少?”“成品参长多大?”“养殖技术复杂么?”……

“咱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最适宜海参生长。”吴先强说,“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水质肥沃,非常有利于海参养殖,路子对着呢。”

“万一我养出来卖不出去咋办?”“这个不用担心。成品海参没有客商收,还能加工成盐干海参,冷库保存。”吴先强的回答打消了林福康和吴光杰的顾虑。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霞浦海参喜获丰收,海参养殖户展示自家渔排上打捞的海参。朱世刚 摄

在吴先强的带动下,村里60余户人家逐渐加入了海参养殖队伍,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海参加工厂。仅去年,溪尾村的海参养殖产值就达1亿元,村里加工厂的年产值近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4万余元。海参养殖渐渐成为当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现如今,吴先强的渔排还乘上了数字化东风。“原来每天要去渔排几趟,现在无论在哪,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查看渔排的实时情况。”吴先强说,在渔排装上监控后,大大节约了巡视时间和人工成本。

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霞浦先强:养海参,富了溪尾一方

霞浦一家海参加工厂内,村民们在挑拣海参。朱世刚 摄

在霞浦县城,吴先强的爱人陈巧丹在自家新房中,一边打扫卫生一边翻看着手机信息,“手机成为新‘农具’了!”陈巧丹说。除了在城关照顾孩子,闲暇时间她还通过手机销售海参半成品、即食海参等。“我和老公不光管着400口渔排,还管着十多个微信群,攒下2000多个固定客户,坐家里就能和全国网友对话、视频。一年下来,能通过手机销售海参约20-30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一条小海参,串起万千养殖户,鼓起渔民钱袋子。据统计,目前霞浦从事海参养殖人员有1.3万人,带动吸引外来务工人员5万名左右。2022年,霞浦县海参产量5.5万吨,占全国海参总产量27%左右,产值约72亿元。

近几年来,霞浦县大力发展海参养殖、精深加工开发、产销对接机制创新、本土品牌化建设等全产业链模式,得益于霞浦海域适宜的水质环境、气候条件,这里出产的海参个头大、肉质厚、口感好,逐渐成为全国海参产业的风向标。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叶伏国

责编:林瑶 李雅兰

海报:林睿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