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重庆蚂蟥养殖基地(寻城记丨头皮发麻蚂蝗梁 这里曾出土剑龙)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寻城记丨头皮发麻蚂蝗梁 这里曾出土剑龙

鹅岭、白象街、伏牛溪、羊子坝、白马凼、鲤鱼池、猫儿石、蚂蝗梁……重庆的地名很有趣,很多以动物命名。它们或可爱、或英武、或敦厚,但蚂蝗梁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本期“寻城记”,记者乘坐地铁9号线来到蚂蝗梁站,带你探秘这一动物地名背后的人文故事。

得名

长长山梁两头小中间大

像吸满血的蚂蝗

从9号线蚂蝗梁站出来,一路慢行至鸿恩新天地小区附近,重庆晚报记者遇到了一位王姓老人,从他口中,开启了“蚂蝗梁”的故事。

寻城记丨头皮发麻蚂蝗梁 这里曾出土剑龙

王爷爷

王爷爷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今年88岁,家住鸿恩新天地小区。“蚂蝗梁那个坡不高,之所以叫蚂蝗梁,是因为山梁像蚂蝗,细长。”王爷爷说,“原来的蚂蝗梁很长,几百上千米,从蚂蝗梁加油站旁边的山梁一直延伸到如今猫儿石红房子对面。”

寻城记丨头皮发麻蚂蝗梁 这里曾出土剑龙

王爷爷说,以前蚂蝗梁很长,能延伸到红房子对面。

据公开资料,江北的蚂蝗梁,在观音桥西面,长长的山梁两头小、中间大,像一条吸满血的蚂蝗。

2021年12月,江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这里曾有一座蚂蝗山,因形似蚂蝗而得名,加上周边水田里有许多蚂蝗,所以此地叫做蚂蝗梁。

蒙圈

“蚂蝗”“蚂蟥”都在用

最早其实称“马蟥”

当天,沿途探访下来,记者发现在公交站牌、道路指示牌、街边商铺名等标识信息中,出现了“蚂蝗梁立交”“蚂蝗梁公交站”“蚂蟥梁加油站”等多种说法,但以“蚂蝗梁”居多。

对此,江北区民政局早前曾回应:在汉语中,作为昆虫的含义,“蚂蝗”和“蚂蟥”都可以使用,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如今两种名称都在使用。是否规范、如何规范?正在商讨之中。

“虽然现在蚂蟥、蚂蝗都在用,但稍早的名字,应该是马蟥。我小时候就有这个地名了,最起码在1940年前都叫马蟥梁。”王爷爷回忆,小时候附近大都是些草房子和水田,后来开始建厂,炼钢的,织布的……变得很闹热,“记忆最深的是有卖煤炭的商人将煤炭储放在蚂蝗梁上,一挑煤炭几元,取水则需要下嘉陵江。”

中国民俗学会前理事余云华介绍,马蟥的名字应该可以推到宋代。汉代《神农本草经》记录的是水蛭,中间演变到隋、唐、宋,似乎才出现‘马蟥’之名。宋代苏颂(1020年-1101年)等编撰《本草图经》就提到水蛭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马蟥。

实探

加油站旁发现了蚂蝗梁

断面为红色岩石

随后,重庆晚报记者按照王爷爷的指点,找到了“蚂蟥梁加油站”,在旁边发现了闹中取静的蚂蝗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路人孃孃介绍,这里确实是蚂蝗梁,因为开发建设,山梁只有一部分,中间还挖断了,可以走近看看,依稀还是能看出山梁像蚂蝗。

重庆晚报记者靠近观察,看到山梁拱起如蚂蝗,断面为红色岩石组成的“三角形”,高五六米,底长10多米,符合“蚂蝗”横切的特征。登顶观察,梁上平坦,有树几棵发新芽,有芭蕉一丛,有歌声婉转动人的山雀几只,还有很多野生开黄花的黄鹌菜和开紫花的野山蚂蟥。

寻城记丨头皮发麻蚂蝗梁 这里曾出土剑龙

原蚂蝗梁硬化油厂出土的江北重庆龙 重庆自然博物馆供图

一位地质爱好者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个看山梁切面的岩石图,初步判断应该是侏罗系的地层。上世纪70年代,在原蚂蝗梁硬化油厂发现了江北重庆龙的化石,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前任馆长周世武在1983年所描述、命名。因为它是在江北被发现的,所以叫江北重庆龙。化石出土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鸿恩新天地小区,那附近的红色岩石,都属于侏罗系的。江北重庆龙是迄今为止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剑龙,是剑龙科中一类最小的恐龙。”

另据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消息,1973年,蚂蝗梁地区的硬化油厂工地里发现了剑龙科的新属新种的剑龙类恐龙化石,被命名为“江北重庆龙”,此新闻也让“蚂蝗梁”这一地名扬名天下。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