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张家港养殖(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乡村振兴铺就农民致富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金秋时节,在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晨南村一处池塘,阳光照在水面上,泛着粼粼波光。基地负责人黄进正拿着渔网捕鱼,只见他将渔网抛向河中,然后慢慢往上拉,一尾尾体态肥美的鲈鱼就跳出了水面。“今年我试养了两个池塘的鲈鱼,现在都长到了一斤以上,有的鲈鱼规格达到了两斤。最近一段时间正好鲈鱼上市,我捕些上来给客户们尝尝。”黄进笑着说道。

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乡村振兴铺就农民致富路

今年52岁的黄进是土生土长的晨南村人,个头不高,黝黑的脸上常常挂着一丝笑容。黄进曾经在青海等地做过裁缝,后来又到张家港市妙桥羊毛衫商城做服装生意。2000年3月,黄进夫妇回到晨南村,经过前期考察和学习,在晨南村22组承包了近60亩地开始养殖青虾和螃蟹。“当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所以就回老家租点地搞水产养殖。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黄进坦言,万事开头难,夫妻俩拿着8万元积蓄,修池塘设施、选虾苗蟹苗、买虾蟹饲料。村党总支在大力修建进入鱼塘的村道的同时,邀请水产养殖“老法师”和农业部门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当年养殖收入略有盈余。随后,黄进又增加了鲢鱼、鳊鱼、鲫鱼等淡水鱼品种。2003年,由于池塘增氧泵等部分设施落后,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影响,池塘里的鱼突然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死了大概有上千斤的鱼,真的很痛心。别人可以养好,我怎么不能养好?”自那以后,好强的黄进调整养殖模式,又新增了增氧泵,从原本的粗放式养殖改为精细化管理。在夫妻俩的悉心经营下,养殖基地的生意开始越做越大,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附近的水产经营户也常常寻上门批发水产品。

“水产养殖虽然比较自由,但也比较辛苦。说实话,现在每个行业都不容易。”黄进介绍,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要起床巡查池塘,给鱼喂食,一忙就是2个多小时。吃过早饭,他开始喂饲料、清整鱼塘、杀虫消毒……忙碌的他几乎没睡过整觉。

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乡村振兴铺就农民致富路

水面鲈鱼游,水下螃蟹爬。在村党总支建议和水产“老法师”的指导下,今年3月底,黄进开始尝试“鲈鱼+螃蟹”的套养新模式。“鲈鱼摄食吃水草的水螟蛾,使得水草长势好、水质清新,利于螃蟹的生长、降低发病率;另外鲈鱼的粪便可以促进螺蛳繁殖,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进而提高鲈鱼品质。”黄进表示,“鲈蟹混养”充分利用了水体多层空间,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另外,螃蟹和加州鲈鱼都是市场欢迎的高档水产品,当其中一种水产品行情不好的时候,另一种可以进行效益补充,分散单一品种养殖的市场风险。

“鲈鱼亩产2000斤,前几天批发价格每斤在12元,亩均利润近8000元,加上螃蟹的效益,一亩地净利润就超过了1万元,相比单纯螃蟹养殖或者单纯四大家鱼养殖来说,要翻上一番。”黄进说,养殖新模式的尝试,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了养殖户的“钱袋子”,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乡村振兴铺就农民致富路

前不久,为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对养殖池塘升级改造,清淤固基,同时增加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此次改造新建了进排水分离的排灌设施,并对池塘护坡、栅栏、池埂道路等设施进行修缮,大大改善了养殖环境。同时改造还创新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养殖户安装了智慧渔业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经开区(杨舍镇)晨南村党总支书记朱永安介绍,

“鱼塘的相关参数一目了然,结合数据监测自动增氧和自动投料,省工又省力。”在家里,黄进就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测到鱼塘的温度、溶解氧和pH值。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使鱼塘水质稳定,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增加了收入,仿佛给养殖户吃了一颗“定心丸”。黄进相信,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的日子将会越过越甜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李海慧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