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太湖银鱼 养殖(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银鱼在我国是大众美食,深受各个年龄层的喜爱。它肉质鲜嫩而又营养丰富,关键是肉多无刺。然而,除了中国东部沿海的银鱼外,很多地方产出的银鱼都是从省外移植的品种。在这些移植的银鱼当中,以太湖银鱼最为有名。而这些外来物种在创收无数的前提下,究竟是做了什么,才成为争议性极大的物种?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捕捞上岸的银鱼

大众美食——太湖银鱼

我国食用太湖银鱼的历史异常悠久,早在唐朝就已经有相关记载。太湖银鱼与太湖白虾、白水鱼并称“太湖三宝”,足见它风评之好。

太湖银鱼的营养价值异常丰富,内含大量蛋白质。根据测算,100克银鱼干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2.1克。也就是说,银鱼干的蛋白质含量占总成分的72.1%!银鱼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相较于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体内的脂肪含量极少,只有0.3克!

除了营养价值丰富外,银鱼也是十分珍贵的食疗材料。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银鱼“食之甚美味甘无毒,可作‘羹食’,宽中健胃,补肺清全,滋阴火,补虚劳。”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食用银鱼有极大概率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概率。这是因为银鱼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能增强人的抵抗能力。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洁白的太湖银鱼

银鱼无刺、无鳞、无肠,处理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用清水简单漂洗就可以把银鱼处理干净。因此,害怕卡鱼刺的老人以及儿童,可以放心地食用银鱼。由于无刺无鳞的特点,银鱼也是做饺子馅以及鱼丸的好材料。

创收无数的良种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外,我国其他地方之前一直没有原生的银鱼。而我国向其他地区移植太湖银鱼则要追溯到二十世纪80年代。银鱼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一般只有环境污染不严重的河湖才适合养殖。但银鱼的移植相对较容易,只需要往合适的水体中投放银鱼的受精卵就可以成功繁殖银鱼。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银鱼受精卵

我国的云南省多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成功引入了太湖银鱼。这些适应了新环境的小鱼大量繁殖,光是一个洱海(云南省第二淡水湖)在1991年就成功捕捞到530万吨银鱼。这些银鱼不仅丰富了当地平民的日常选择,同时盈余的也可以加工成半成品出口海外。

在进口银鱼的国家当中,日本对银鱼抱有极大的热情。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银鱼营养价值丰富而又十分美味,是珍贵的补品。日本人把银鱼叫做“鱼参”,意思为鱼类中的人参,这足见日本人对银鱼的喜爱之重。银鱼也的确起到了保健的作用,日本曾经有位百岁高龄的老妇人在被问及为何长寿时,直接回答是因为“终身喜食银鱼”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日本银鱼

日本人对银鱼的追捧直接导致原产地的银鱼供不应求,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很多移植银鱼的省份也开始出口银鱼。

为何太湖银鱼毁誉参半?

全国各地的养殖户靠养殖太湖银鱼赚得盆满钵满,但同时也注意到银鱼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最首要的问题则是打乱当地的食物链。不严格划分的话,太湖银鱼属于外来物种。而外来物种如果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命力的话,极易在外界成功站稳脚跟,进而威胁本土物种。这时候的外来物种则会被被判定为入侵物种。令人遗憾的是,为养殖户创收无数的太湖银鱼也算是入侵物种。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知名入侵物种——水葫芦

太湖银鱼在创收无数的时候,也在暗中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由于对水质的要求极为挑剔,太湖银鱼只能生活在污染程度较低的河流以及湖泊,这些区域也生活着许多本土的鱼类。太湖银鱼大肆繁殖幼崽,不仅会抢夺本来属于本土鱼类的食物,甚至还会偷吃其他鱼类产下的鱼卵。很多土著鱼就是这样直接被太湖银鱼吃到“灭绝”

在洱海的土著鱼中,洱海弓鱼算是比较悲惨的一种了。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洱海弓鱼仍然可以数吨数吨地拉到全省乃至全国销售。然而伴随着太湖银鱼的引入以及环境变化,洱海弓鱼的产量大减,完全野生的洱海弓鱼几乎捕捞不到了。目前存在的洱海弓鱼大多是人工繁殖的产物,数量以及品质同野生弓鱼相比大大不如。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大理弓鱼(裂腹鱼)

除了抢夺本属于本土鱼类的食物外,太湖银鱼还会发动对本土鱼类的定向攻击。太湖银鱼身上会分泌出一种极具刺激性以及腐蚀性的粘液,很多捕鱼经验丰富的渔夫会顺着粘液散发出的刺鼻气味捕捞银鱼。据渔夫反应,刚捞出水的银鱼味道刺鼻,甚至可以熏得人流眼泪。用手直接接触捕捞的活银鱼会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而盛放银鱼的铁桶、铁盆极易生锈。

连人类都受不了,抵抗力更低的小鱼自然更难逃脱银鱼的“化学武器”袭击。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盆装有其他品种活鱼的水中放入十多条银鱼,不一会儿活鱼全部死亡。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捕捞到银鱼的地方看不到其他鱼类,估计很多应该都是被银鱼的粘液毒死了。最让人头疼的是,虽然知道银鱼的粘液毒性十分大。但目前并没有办法探明这种粘液的成分是什么,自然无法寻找“解药”。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放水里漂洗的银鱼

而太湖银鱼最让人无奈的则是——它和1996年洱海蓝藻爆发脱不了干系。太湖银鱼是一种极为挑食的动物,它取食浮游动物的次数明显多于浮游植物。外加它对其他本土鱼几乎种族灭绝式的攻击,导致能取食浮游植物的鱼类数量大大减少。

生物学专家通过计算洱海内太湖银鱼的数量,把它同洱海内浮游动物分布做对比,得出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结论。那就是——

即使把全洱海的浮游动物都拿去喂银鱼,银鱼这群“贪得无厌”的家伙都吃不饱。而银鱼大肆捕食浮游动物,势必会导致洱海内的浮游植物缺少天敌的制约,进而数量剧增。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泛滥的浮游植物

由于人类活动的关系,洱海水质下降,直接变为“营养”水体。而银鱼在洱海内部大肆繁殖后,洱海水质更跌一层,由“营养”水体变为“富营养”水体。

缺少天敌的制约,浮游植物野蛮生长。再加上1996年洱海降水少,直接导致洱海蓄水少,无机盐溶量增加,为水里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养分。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共同作用下,洱海蓝藻爆发成为了必然。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洱海富营养化检测表

对于水生动物来说,蓝藻可以说是毒瘤一样的存在。它虽然也是水生植物,但并不会制造氧气,反而会和水生动物抢氧气呼吸。蓝藻泛滥的地方,几乎没有幸存的水生动物。更为可怕的是,它还会释放出一种名为微囊藻素(MCs)的毒素。这种毒素不仅可以杀死水生动物以及误饮污染湖水的野生动物,甚至是肝癌的直接诱因。

对于泛滥的蓝藻以及危害水生生物的银鱼,大理市政府立刻着手制定解决对策。首先应该清除泛滥的蓝藻,为此政府组织吸泥船清理大部分沉底的蓝藻。而吸泥船在清理沉底的蓝藻时,也可以顺带清理银鱼的死尸。这是因为银鱼的寿命极短,会在完成产卵后直接死亡。及时清除银鱼的尸体,可以防止浮游植物利用尸体中富含的化合物获得养分。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吸泥船

在清理蓝藻的时候,政府也不忘对付蓝藻爆发的帮凶——银鱼。银鱼繁殖的数量巨大,无法完全消除,外加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政府因此处理得十分谨慎,先大量捕捞洱海内部的银鱼,控制数量的过度扩大。银鱼的数量控制住以后,被它威胁的浮游动物可以放心地取食浮游植物。

同时,为了尽快恢复洱海的自然生态,同时也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大理市政府往洱海内投放大量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比如鲢鱼、鲤鱼、鲫鱼等。目前,洱海的自然环境和1996年相比的话好了许多,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这是因为,保护自然水体的责任仍然十分艰巨。

太湖银鱼为各地创收无数,为何“毁誉参半”?到底该不该移植?

治理后的洱海

结语

银鱼虽然是我国独具地方特色的淡水鱼,在国际上也好评不断。通过引种银鱼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

盲目扩大银鱼养殖规模虽然能赚快钱,但这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毁灭式开发的前提上。为了保护珍稀的自然资源,需要适度发展银鱼养殖业!


参考文献
[1]杜宝汉.洱海富营养化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7(02)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