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大连海蛎子养殖场(中央媒体看辽宁丨环球:一只生蚝吹响了“海上牧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环球:一只生蚝吹响了“海上牧歌”

船员们驾船出海捕捞生蚝

当海洋成为牧场,当科技改变了传统的耕海牧渔模式,一座曾经落寞的小岛在“绿水青山”间长出“金山银山”。

文/张海鑫

一个渔夫,一艘船,一条大鱼,一片汪洋大海,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颗生蚝,一个亿元村,一方石岛,一个向海而生的东北大省——辽宁,在广阔的黄海海域,一曲“海上牧歌”接续着墨西哥湾的励志传奇。当海洋成为牧场,当科技改变了传统的耕海牧渔模式,一座曾经落寞的小岛在“绿水青山”间长出“金山银山”。

海上“金山银山”

“七条钢壳(船)刚刚下水,航速九节(1节=1海里/小时),有点慢。”王明新在某个出海的清晨写下这样的朋友圈。

对于石城岛上的渔民们来说,一天的开始往往就在太阳升起之前。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南部海域、黄海北部的石城岛,北邻庄河港3.7公里,南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是庄河海域最大的海岛,属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黑框眼镜,略显随意的胡子茬,被海上烈日浸染成黝黑的皮肤……眼前的王明新像极了台湾歌手李宗盛。作为大连石城岛生蚝小镇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这位“石城岛李宗盛”在当地小有名气。近两年随着“生蚝小镇·大连蚝”的品牌成长,王明新越来越忙,“旺季的时候我们养殖场每天出货量超过10万斤,平常每天也能有五六万斤的样子。出货量大的时候,凌晨三四点我们就出海了”。

到达养殖区,王明新跟船员们熟练地起筏收笼,一笼笼生蚝被捞到船上。6月中旬,早晨七八点,满载生蚝的船只返回石城岛,扎着红头巾的女工们便开始了她们一天的工作。她们需要用斧头状的工具将生蚝上附着的贻贝等杂物清理干净,因此有人戏称她们是石城岛“斧头帮”,成群结队的海鸥就在她们身旁的清理物中安静地捡拾着食物。

石城岛有如此热闹的景象年头并不长。石城岛有100多年牡蛎养殖的历史,县志记载以“蛎子”闻名。“但以前养殖户们‘各自为政’,养的牡蛎品种不好,个小且一年只收一次,也卖不上价钱。那时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尤其是年轻人,留在岛上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宅基地都空置着。”大连庄河市石城岛花山村党总支书记李玉庆说。

改变发生在2016年,石城乡政府与当地省级龙头企业先先食品有限公司融资入股组建了大连石城岛生蚝小镇实业有限公司,创新采取“政府+企业+渔民”的模式建设“生蚝小镇”。庄河市石城乡党委书记姜华介绍,生蚝小镇由乡里提供优惠政策,划定相关海域,依托企业向养殖户提供设备和技术,养殖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海域)、劳务、资金等入股企业,同时企业负责打通销售渠道,打造了一条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创办初期,生蚝小镇就吸纳农户100余人参与生产管理,另有500余人常年从事与生蚝养殖相关的生产环节。这几年因为生蚝品种升级、产量增加,冷链运输提升、市场扩大,农户增收效果显著。“每年3、4、5月是最忙的几个月,我们这块小小的场地上用工数量能达到600多人。”王明新介绍,这些工人大部分来自附近村镇。

“以前在岛上找个零工,工资很低,也没有保障,如今我在生蚝小镇已经干了6年,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时薪25元,月月都能收入四五千元。”在海岸边进行分拣作业的女工王玲笑着说。

船员们的收入更可观。今年51岁的刘洪生与他爱人韩秀丽都供职于生蚝小镇,他负责养殖,包括放苗、捕捞和养殖船的日常维护等,韩秀丽在岛上组织人员对捕捞后的生蚝进行清理。“我当船长一年挣十五六万,老伴干分拣一年挣六七万,加上分红俺俩一年能挣二十五六万!”

生蚝小镇的创新模式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经济快速发展。“花山村现在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十一二户。全村仅生蚝产业便可实现年产值近亿元,2021年花山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李玉庆说,“现在花山村不光人口不外流,还有很多外来人口来我们这里打工,不仅村里的闲置房屋都用起来了,还有很多人去附近村庄租住。”

在庄河市,海上的“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地方财政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庄河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357亿元,约占当地GDP的59.1%,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73.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7%;海洋渔业直接或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倍。

海上“创新高地”

1996年,当时只有28岁的刘旭升已经是石城岛最大养殖企业的老板了。跟水产养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最大心愿就是把石城岛这片位于北纬39°的海域品牌推广出去。

“石城岛这个地方坐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38万亩一类无污染海区,毗邻鸭绿江入海口,周边海域水深10~30米。河海交汇处激起活泛洋流,浮游生物众多,为生蚝的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料。同时,相比其他海域出产的生蚝口感偏咸,石城岛所处河海交汇处因为淡水较多,生蚝口感鲜甜。”现在担任大连石城岛生蚝小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旭升表示,过去岛上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品种老化、苗种自给率低、缺少科学养殖技术,生蚝一直没有打入国际高端品牌市场。

针对以上问题,生蚝小镇注重打好“科技牌”,组建生蚝良种培育与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大连海域条件和特点,以生蚝四倍体制备工艺及良种选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出肉率高、壳型美观、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生蚝新品种研发。

2015年,生蚝小镇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养殖资源,培育出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食的新品种,彻底改变了以往海蛎子供应的周期性特征,在品质上也具备了与进口生蚝媲美的实力。刘旭升说,“现在的生蚝一年四季都可以产出,个头大,蚝肉肥厚,通过冷链运输到其他城市还非常鲜活。”

同时,公司研发十余项专利技术,如冰温和气调协同保鲜技术,超声波、超高压联合生蚝杀菌技术,生蚝多肽的超声酶解制备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生蚝小镇的科技创新也改变了整个区域的传统养殖模式,“现在村里的养殖大户都养起了新品种生蚝,而且村里还在筹划建设统一的仓储和加工设施,引导养殖户们向自动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养殖转变。”李玉庆说。

此外,石城乡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新趋势,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扩展线上销售渠道。生蚝小镇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分别在天猫和京东上开设旗舰店;通过内容平台的官方达人渠道,对生蚝产品进行介绍推广,公司在线上多个主流销售渠道已达到全网布局,在生鲜行业内打造高质量的生蚝产品形象。从前,石城岛生蚝的销售网络局限于大连周边地区,如今,通过一根小小的网线,这些北纬39°的鲜美滋味可以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所品尝。

生蚝小镇的尝试也带领着庄河海产品登上了数字化新零售“高速公路”。目前,大连蚝以东北地区为基地,正快速向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扩张,高端生蚝产品端上了很多五星级酒店的餐桌。“如果你仔细对比生蚝小镇的大连蚝与吉娜朵、熊本等国际高端品牌产品的品质,大连蚝并不输后者。”刘旭升说,首先是地理区位优势决定了大连蚝鲜度更优,其次,生蚝小镇属深水养殖,每颗生蚝经过至少3年原生态海洋养殖,营养与滋味慢慢沉积,更能保证肉质厚嫩鲜甜,在食用方式上更推荐生食。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环球:一只生蚝吹响了“海上牧歌”

石城岛“斧头帮”在岸边清理生蚝

为进一步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生蚝小镇开发出鲜活生蚝和去壳蚝肉生蚝深加工产品。根据消费端客户和电商平台的不同需求,产品包装分为鲜活批发装和鲜活家庭装两种。从2018年开始,更多新潮的生蚝吃法被创造出来,芝士、麻辣、蒜蓉等口味冷冻调理系列产品全面投放市场。

随着“生蚝小镇·大连蚝”品牌被更多国人熟知,平台经济也开始关注庄河这片位于北纬39°的海域,去年6月,全国首家“海上盒马村”在大连庄河立牌。养殖企业、科研院所与电商平台的创新合作模式第一次被移植到海上。庄河海产品走向全国27座城市、300多家门店,日销生蚝4万斤、约15万只。生蚝销售的开门红,带动了花蛤、蛏子、扇贝、海螺、鲍鱼、黄蚬子、白蚬子等庄河海域的优质海鲜也纷纷出海。

庄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祝庆辉介绍,庄河市与“盒马鲜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建数字农业示范城市——盒马市,开展水产品等相关领域合作,形成稳定的产销供应关系,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改造。

祝庆辉介绍,庄河发展渔业经济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多年以来,政府、企业、村三个层面分别与多家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与技术支撑关系。今年,庄河市人民政府将与大连海洋大学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措施的落地推动了海洋产业科技发展平台的建立,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海上“绿水青山”

每到夏季,石城岛都会迎来一批批垂钓爱好者。清澈的水质、多种多样的生物,吸引他们远道而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海洋牧场相关设施对水质环境的“重塑”。

海洋牧场中长出的不只是“金山银山”,海上养殖的生态固碳作用也正守护着这片海域上的“绿水青山”。

“所有贝类的壳都是固碳的,比如蚝壳95%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碳来自生蚝所固定的水中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上养殖固碳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大于森林和农作物的固碳效果,因此海上养殖产业对于庄河生态圈的打造贡献巨大。”祝庆辉说,下一步在碳交易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利用碳交易指标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转型,以海洋碳汇核算实现海洋资源产业化,以海洋碳汇开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如今,这片海上的“绿水青山”吸引着更多人来到庄河,面朝大海,享受这里特有的“田园牧歌”。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环球:一只生蚝吹响了“海上牧歌”

生蚝小镇·大连蚝

来自台湾的杨力衡便是其中的一个。2014年,杨力衡和妻子张倩在新加坡海边相识、结缘。随即,杨力衡离开生活40多年的台湾,来到张倩的出生地——大连庄河市石城岛生活,两人共同经营起农家院。2018年,他们翻新改造农家院老房子,建设了石城岛上第一间民宿。现在,这间风格独特的大小姐民宿已成为岛上的知名品牌,游客预订甚至需要提前几个月。

“如今在石城岛可以看到各地的车牌,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汇聚到岛上,虽然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小压力,但却带动了岛内第三产业发展。一座座民宿、酒店、商超拔地而起。”姜华说,为了全面推动渔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石城乡通过打造以海神娘娘塑像为核心的经典旅游线路、研发具有海岛特色的餐饮文化、举办海岛“牡蛎美食节”与海岛“海灯文化节”等,将海岛风味、渔家风俗、渔民文化等海岛特有元素全景式融入景区建设。今年,预计进岛游客达2万余人,完成旅游经济收入800余万元。

石城乡生蚝文化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巨大的黑脸琵鹭卡通雕像,据了解,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唯一被确认的繁殖地。黑脸琵鹭每年3月飞到石城岛,在这里繁衍生息,冬季来临前的10月底再飞往台湾西海岸过冬。而杨立衡和爱人也有着相同的“南来北往路线图”——每当岛上的黑脸琵鹭开始向台湾南飞,他们一家也开始计划去台湾休养生息,第二年春暖花开,再回到石城岛。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