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_库百科水蛭养殖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4|点击次数: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_水蛭养殖

水蛭一般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面来看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

1、繁殖池的建造

根据多少亩量来投放,一般一亩投一千斤,池四周池壁设1~1.5米高,平台健在池中间,平台上口宽80厘米,一亩一千斤需要平台130米,一米可产下500个卵,一千斤比例是1000*30*2=60000卵,平台长度为5米一个,安130米去算,一亩需要26个,平台,平台要分开,分布均匀,这样水蛭产卵分布的比较均匀,水深20—4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5--30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疏松沙质土壤,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平台造成繁殖失败。

2、种蛭的选择

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体重2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 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繁殖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 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孵化管理

蚂蟥产卵茧结束后,把卵挖出来人工孵化,种即可收取捕捉加工, 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小螺狮的内脏, 随着幼体的长大吃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孵化技术

1、自然孵化

水蛭产出的卵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逐渐硬化,壁外的许多泡沫逐渐遇风而干燥,泡沫之间原先的壁破裂,只剩下一些连接成五角或六角的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状保护层。水蛭的卵茧在自然条件下孵化需要温度在20℃ 左右,温度低则孵化时间长,长时间出现10 ℃ 以下的低温,就有可能死亡,而不能孵化出幼蛭来。孵化湿度(指卵茧四周土壤中的含水量), 一般在30 %~40 %之间。土壤过湿,易板结,不利于透气;土壤过干,易使卵茧失去水分过多,都不利于卵的孵化。  卵茧在初形成时为紫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小时后转变成浅红色,最后变成紫色。卵茧长为9 ~ 15 毫米,宽为6 ~ 10 毫米。在自然界中,大约在5 月底、6 月初为初期孵化阶段,孵化数占总数的20 %~30 % ;在6 月中旬为孵化盛期阶段,孵化数占总数的40%~50%;在6 月下旬,大多数卵茧均已孵化,这段时期孵化数占总数的30 %~40 % 。

2、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是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或通过人为地创造适合孵化的环境,以提高孵化率的方法。

(1)全人工孵化 这种方法全部靠人工孵化,主要适用于产卵量少或刚开始养殖水蛭的养殖户。全人工孵化一般选用塑料、木制、搪瓷等盆、盒用具,底部放一层1~ 2 厘米厚的孵化土(可将松散的沙土和松壤土混合一起),然后将卵茧放入盆、盒内,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上面可以再盖一层棉布等物。孵化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0℃ ~23 ℃ 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卵茧的孵化。孵化土的湿度在30 % ~ 40%之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 % ~ 80 %之间。当湿度不足时,可直接向棉布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 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蛙来。为了防止孵化出来的幼蛭乱爬、逃跑,可在孵化器下设一个较大的水缸或其他盛水的容器,倒入适量的水。根据水蛭的趋水性,使孵化出来的幼蛙,自然掉入水内。然后在水中放一些木棒或竹片等,供幼蛭爬到上面栖息。待卵茧全部孵出后,可整体转入饲养场地,进行野外饲养。

(2)人工创造适宜环境自然孵化 当产卵茧量比较多,孵化的工作量较大时,可专门建立孵化养殖池,把卵茧装入孵化器后,直接摆放到孵化养殖池的岸边,利用自然温度,然后再加上人工增加湿度的办法,经过25 ~ 35 天,即可孵出幼蛙。随后幼蛭可自由爬向孵化养殖池中。但应注意,下雨天要遮盖塑料布,防止雨水过大,造成卵茧孵化不出幼蛭来。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苗阶段性投喂

幼苗从卵茧钻出后,放在水中前三天不吃食物,完全靠体内的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幼苗开始进食,只因刚从卵茧中孵化出来的幼苗,身体发育不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水温应保持在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幼苗生长不利,水深宜保持在30到50公分,此刻的幼苗消化器官性能较差。因此,应注意投喂具有营养合理和适口性幼苗开口饵料,确保幼苗首次取食顺利成功。

幼苗投喂饲料,要根据幼苗喜欢的活动场所来投放,从而使幼苗在整体活动的环境下,都能吸取到食物,不存在挣抢食物和寻找不到食物。因此,幼苗精养期间,要构建幼苗精养池,人工创造幼苗活动、取食、休息、排泄的设施模式,以建一个十平方的池为例,能喂养幼苗10到20万条。

幼苗精养管理阶段,要严格掌握雷雨天气的池边流水而使小幼蛭往上爬出,应做好池边防雨,盖上一条塑料薄膜,只要池边没有雨水的积流下池,保持池墙边干燥,幼苗很稳定,不会往上爬行。也可用60目以上的防逃网盖上一条。幼苗喜欢新鲜水源及微流量。因此,幼苗期间要每天更换新水,多补充新水。同时装上一台微型增氧机,效果更佳,若饲料搭配合理,新鲜水质充足,池中保持一定微流量,幼苗成长速度很快,从卵茧出来2公分幼苗经过二十天的精养管理,幼蛭可生长到7公分以上。这样的小苗再投到大池塘、水田、水蛭池精的成活和产量会更高。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