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桂花鸟的养殖(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22|点击次数:

在四川江油,提起凤姐,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给她点赞。凤姐,名叫刘小凤,是永胜镇凤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因为她养的一种鸟“桂花雀”而闻名全国,被业界称为桂花雀大王。她有全国工商联授予“高级农牧管理师”职业资格,还曾到上海展望学院学习过,被江油市委、市政府联合授予“江油市第二届新农村建设优秀人才”、被江油市人社局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江油市第三届创业能手”等荣誉称号。

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8月13日,在刘小凤的桂花雀养殖基地,一对对色彩斑斓的桂花雀被工人们分别装进备有小米、竹叶菜的笼子里。笼子的吊牌上写好了收件人地址及姓名。笔者数了数,足足有200笼,它们将坐“专车”送往绵阳机场,再分别乘坐不同的航班,飞往北京、天津、昆明、贵阳、成都、南宁、福州等地,与它们的新主人相见。

桂花雀除了观赏,在沿海地区用来煲汤是一盅补益佳品。桂花雀美食市场一直很好。

刘小凤告诉笔者,多年来,她一真做批发生意、全国各大鸟市、食材汇都有她的档口,今年由于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播出了桂花雀养殖的报道,每天上门来批发桂花雀的人多了起来,且价格涨了好几倍,现在120元一对,还要提前预定,最高时230元一对。

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2008年“5·12”特大地震,江油遭受重创。刘小凤辞去工作,返回家乡。回家后看到年迈的双亲、破败的家园,刘小凤的心在流血。看着地震后的江油在一点点地恢复重建,刘小凤产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念头。留下来做什么?怎么做?刘小凤一无所知,她唯一的想法就是留在家里,照看父母。

在照看父母的日子里,刘小凤开始重操旧业,种田、养鸡、喂猪。最初的1到2年时间里,刘小凤很不习惯,很苦很累不说,还没多少效益。她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留下来的决定是否错了。毕竟,在田间一年忙到头,还不如自己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多。

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2010年底,从家乡重建的阴影里走出来的刘小凤从网上搜索到养鸟可以致富,吃鸟蛋可以健身,刘小凤到山东考察学习,在鸟市上买了两对桂花雀(蓝胸鹑)。刘小凤当时一是为了好看,再就是这种鸟散放饲养可以自己抱窝孵化,每天都可以拣鸟蛋给孩子吃。渐渐地,她爱上了这“美丽精灵”。她每天和桂花雀形影不离,观察桂花雀的习性,琢磨着怎么养好,桂花雀的一举一动,都牵挂在心。

到2014年,刘小凤家已有桂花雀1800多对,规模已经是全国最大。2015年冬,一场怪病席卷了刘小凤的桂花雀,桂花雀莫名其妙死亡。刘小凤更是首当其冲,损失惨重。

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刘小凤家人劝她改行。但刘小凤对这种“美丽精灵”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爱”。她说服家人,要坚持养下去。看着家中仅剩的几十对桂花雀,刘小凤更是精心呵护着:不让外人靠近,不让别的禽鸟靠近,每天仔细检查饲料,喂最好的昆虫饲料,饮乳酸菌水。她一边养殖一边研究防病,终于研究出一套独门秘方,桂花雀病情可控可治。她的这个“土方子”,已成为她养殖桂花雀的商业机密。

从几十对,到几百对,到几千对,到几万对,一年一个脚步,刘小凤十分高兴,用卖桂花雀的钱盘下了窦团山景区旁边的一个农场,竖起了凤姐农场的招牌。如今的桂花雀养殖基地里有30间现代化鸟舍,鸟舍夏天通风良好,冬天供暖,笼里铺设自动饮水器,请了10多人专职喂养……

到目前,刘小凤养殖基地常年饲养桂花5万对,每年向全国20多个省市区,销售50多万对,收入200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桂花雀养殖大户。

笔者现场看到,在原有的芦丁鸡养殖基地旁,刘小凤又征了100亩地,将建起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新鸟舍,明年就正式投入使用。并利用自身优势联合山东曹县克迈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培育5万对桂花雀的换代品种芦丁鸡,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万对,完成从卖产品,到做产业的转变,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

桂花雀大王刘小凤创办全国最大桂花雀养殖基地,借景区创收

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刘小凤与西南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由西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她积极开展纵向联合,申请加入了市蜀岭联合社和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把芦丁鸡产业做大做强,把深加工产业做起来,以便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养殖芦丁鸡致富。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