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株洲青蛙养殖基地(穷山沟里养“金蛙”)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22|点击次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鸿飞 王梅

通讯员 阳新 张奇平 邹高峰

3月6日,春雨蒙蒙,细如绢丝,纷纷扬扬。上午10时,记者从衡阳市区驱车来到省级贫困村衡南县近尾洲镇朱雅村,一条傍水渠修建的环形村级水泥公路映入眼帘,公路沿途栽种了桂花、香椿等树木,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邻近公路旁的白杨组一处面积达30亩的养殖场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养殖场门口竖着一块“衡南县朱雅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尤其醒目,记者走进养殖场,只见一块一块像手掌般大小的黑斑蛙卵,漂浮在20多块大小田垄的水面上。

穷山沟里养“金蛙”

蒙蒙细雨中,35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胡耀峰和合作社负责人穿着雨裤,拿着抄网,正在水田中央捞起一块一块的黑斑蛙卵。小胡踱着步子,缓慢地走向田埂边,把捞起的一朵蛙卵,往该县茅市镇一位姓全的青蛙养殖大户的氧气袋里装。

“今天,我总共购买了50多万尾黑斑蛙种苗。”全老板说,以前,他们搞青蛙养殖,都是从郴州进的蛙苗,抗病能力差,青蛙死亡率偏高。

“听其他养殖户介绍,朱雅村养殖的黑斑蛙种苗属生态养殖,抗病能力特别强,成活率高。除了我们附近的茅市、栗江等几个乡镇的养殖户在朱雅购买蛙苗外,还有株洲、郴州等外地养殖大户慕名来购买蛙苗。”

发展黑斑蛙养殖,盘活土地资源

朱雅村位于衡南县的西南部,与常宁市交界,距县城60多公里。属典型的紫色页岩偏远山区,该村现有农户426户1901人,共有水田面积1300亩、人均仅有6分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稻谷+稻草等传统农业为主。全村80%以上的村民外出务工,该村仅有200多人留在村里,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2013年,该村人均收入1100多元,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穷山沟里养“金蛙”

2017年3月,春暖花开的季节。为了改变全县65个省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村民早日增收脱贫,衡南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01个县直单位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党工委拟派中层干部胡耀峰进驻近尾洲镇朱雅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当时,妻子已怀二宝5个多月,需要在身边陪护照顾。”小胡说,他作为退役军人,想在脱贫攻坚战中尽绵薄之力。父亲胡友标对儿子说:“家里的事,有我和你母亲照顾,你不要有任何思想顾虑,到了新的岗位,你要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做实事。”

穷山沟里养“金蛙”

当年3月下旬,小胡先后担任驻点村朱雅村驻村工作队联络员、队长、第一书记,开展党建扶贫工作。

“我们村位于近尾洲镇联合水库的下游,水源充沛,水质清澈,村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十分适合发展青蛙等特种养殖业。”胡耀峰说,脱贫攻坚的关键,重点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支两委决定,把发展黑斑蛙养殖,作为“一村一品”重点扶持项目,使群众早日脱贫增收。

穷山沟里养“金蛙”

“2017年底,村里正式启动黑斑蛙养殖项目。”朱雅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书生说,合作社计划在白杨、山雅等组流转30亩土地,修建养蛙池,用于养殖黑斑蛙。当时,个别村民说,养殖青蛙是个新鲜事物,万一养砸了,他们的土地流转金就泡了汤。到时,屠夫送礼——提心吊胆。小陈告诉记者,部分村民不愿意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朱雅村要尽快脱贫摘帽,发展产业是唯一途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黑斑蛙养殖业,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增加村民收入。” 为打消村民养殖黑斑蛙的顾虑,村支两委决定,养殖户因市场或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出现养殖风险,万一亏了本,则由村委会出面担保,确保村民拿到足额的土地流转金,并把流转的土地恢复原貌。

一诺千金。“村委会的担保,打消了村民流转土地的顾虑。”陈书生说,仅仅3天时间,合作社就顺利地流转了30亩土地,按期修建了青蛙养殖池,完成了养殖场的建设。

科技养蛙,科学防治

记者在朱雅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黑斑蛙养殖场看到,一板一板的黑斑蛙卵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天气转暖时,青蛙卵在水面上会自然孵化,变成小蝌蚪。”陈书生告诉记者,这几天,朱雅天气阴冷,雨水偏多,需要给蛙苗搭棚保暖。“养殖青蛙不容易,稍不留神,在养殖技术上不过关,就会造成血本无归。”

穷山沟里养“金蛙”

要搞好青蛙养殖,养殖技术摆在首位。近两年来,村支两委主动与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青蛙养殖专家联系,邀请他们到村委会授课培训,讲授黑斑蛙养殖技术,发放养殖资料,并到田间地头、养殖现场进行实地指导,使养殖户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养殖技术。

截至今年2月底,该村共举办养殖培训班6期,培训养殖户近200人次。陈书生说,近两年来,他实行科技养蛙,科学防治病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养殖的一万多公斤黑斑蛙,活蹦活跳,效益很好。

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解决后顾之忧

“咚咚咚……”记者在朱雅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贫困户陈小云,肩扛木板,正在与其他几个年轻人搭建蛙苗保温棚。

“前几年,我与同村的陈小坚、欧向军等几个年轻人在衡阳从事装修行业。”小陈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发展黑斑蛙养殖,来势很好。“村里不少年轻人返回家乡,利用家乡的自然优势,创建或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黑斑蛙产业增收致富。”

穷山沟里养“金蛙”

“要搞黑斑蛙养殖,前期投入比较大。”陈小云说,要修建养殖池,安装防鸟网,添置防鼠、防蛇设备,加之购买种苗,大约投入30多万元。“几个合伙人东挪西借20多万元外,尚有缺口10多万元。多亏了村里胡书记帮我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联系后盾帮扶单位衡南工业集中区提供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胡耀峰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该村共有13户贫困家庭,参与到朱雅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养殖户除自身解决场地设施外,村里还提供技术培训、小额贷款、养殖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联系销路等服务,为养殖户保驾护航。”

据统计,去年,朱雅村共销售成品蛙1.2万公斤,主要销往衡阳、邵阳餐饮市场,销售收入达60多万元,是整个衡阳地区黑斑蛙养殖效益最好的村。

“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村里养殖大户对外销售黑斑蛙卵。仅仅半个多月时间,就销售蛙卵300万尾,销售收入达15万元。”胡耀峰说,今年全村计划新增流转土地50亩,发展黑斑蛙养殖,年产成品蛙2.5万公斤,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万元。“村支两委计划将合作社纳入村集体经济项目,投入资金入股分红,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增收5万元以上。”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