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阳新豚(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22|点击次数:

动动手指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阳新,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先烈之血浸染过的红色土地,20多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烈士县”的荣誉。“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是阳新人民支持革命斗争的生动写照。

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这里诞生了20多位共和国将军。这里,有湖北省最大的烈士陵园——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革命旧址群。

红色土地,给阳新人民留下了光荣传统。红色基因,给予阳新人民战胜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阳新县利用“烈士县”的红色教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变红色优势为精神动力,激励党员干部发扬光荣传统,奋力建设美丽乡村。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带动产业兴旺

冬雨淅沥,寒意渐浓。王英镇新街村群山环绕,一块难得的河滩平地上,420个食用菌大棚连绵起伏,这里就是仙岛湖食用菌基地。“已收两茬香菇,到明年四月,还能收两茬,一个菌棒能赚8块钱。”新街村村支书冯方锋说。

种植香菇,是王英镇27个村抱团发展的产业。今年以来,王英镇党委反复研究产业出路,打破地域限制,整合27个村产业资金,成立合作联社、建基地,采取“抱团飞地”的模式种植香菇,引进专业公司管理,助推乡村产业加速跑。走在基地内,菇香悠悠。基地占地86亩,规模100万棒,年产新鲜香菇750吨,冷库、烘干房、宿舍、食堂、办公区、分捡厂房一应俱全。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日平均用工80多人,按量计酬,每月评选优秀员工,发效益奖、增产奖。彭珍连因采摘量最多,10月份收入3670元,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

不到半年,带动成效初显,27个村6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元,愿来打工的另有务工收入。合作社注册“仙岛湖小仙菇”商标,引入专业公司对产品进行策划包装,打造旅游产品,实现“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旅游商品”的产业格局,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香菇产业附加值。

蔡贤村地处幕阜山北麓,山青水秀,以前村里没像样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2005年,蔡召成当选村支书,开始带领村民探索致富路。成立合作社,集中种桑养蚕,建加工厂生产蚕丝被,修通7公里产业公路,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产业大楼,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合作社已跻身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是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百企深度合作示范基地。2017年,产鲜茧11万斤,收入500多万元,利润逾4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12万斤。

油茶、山茶油、腊米、苎麻、柑橘、食用菌……如今在阳新,在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各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个个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

该县整合各类资金,加速推进533个产业项目,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2018年,阳新新发展特色产业6.23万亩,其中特色水果1.8万亩、蔬菜1万亩、苎麻1.2万亩、茶叶0.6万亩、中药材1.1万亩、蚕桑0.53万亩,食用菌743万袋,稻虾共生1万亩,出产水产品81860万吨。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路路通,产业兴

要想富,先修路。便捷的交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先决条件。钟山地处龙港镇境内,最高处海拔600多米,山上住着钟山、界首、荻湖三个村5000多人。一条盘山公路是3个村人流、物流的重要进出口通道,弯急坡陡,安全隐患突出,货物运输成本高,产业难发展。

龙港镇利用“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对路加宽改造,水泥路面进村入户,阳新县交通局完善安防工程,消除安全隐患。路修好了,黄桃、核桃、香榧等产业基地相继建成。2018年,钟山、界首、荻湖村人年均收入增加到7600元、8300元、6900元,货运成本降至50元/吨。“四好农村路”建设彻底改变了山区村交通面貌,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使村民真正走上宽阔、富裕之路。

三溪镇丫吉村、石牛村地处王英水库大坝下游,排水渠两侧是一片滩涂地,种植利用率不高。2016年,阳新县委、县政府在滩涂地上建成全县第一个乡博园,发展乡村旅游。硬化、刷黑园内纵横交错的道路,铺筑彩色沥青路面,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和花草。走进乡博园,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吸引一批又一批旅客。

兴国镇南市村地处富河南岸、丘陵地带,村民自古以捕鱼为生,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围湖养鱼、养珍珠遍地开花,水体、空气污染严重。近几年,南市村对20多座山头进行封山育林,恢复水生态,修建通村入户公路,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以渔文化为核心打造县城“后花园”。

近年来,阳新开工建设示范路共83.5公里(其中已建设完成10公里),完成自然村公路376.1公里、窄路加宽101.5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00.4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042公里,完成投资4.6亿元。

县委书记王建华说:“既要修富民强县的康庄大道,也要修便民利民的羊肠小道,把修好农村公路当作保障民生带动发展的民心工程。”“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加快推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美丽农村建设进程。

一条公路改善一方交通,一条公路带活一批产业,一条公路兴旺一个乡村。阳新村路经济带越来越美。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选育头雁,激发产业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阳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把人才工作的重心向乡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人才活力,补齐农村人才短板,释放人才红利,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我们不能满足于人口优势,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千方百计招才引智,靠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县长明进华说。

“全村的腊米已卖完,收入近2000万元。”看着满山的腊米树,枫林镇坳上村村支书刘训志喜不自胜。腊米,名贵珍稀中药材,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散寒解郁的药用功效,阳新种植腊米有2000余年历史。

坳上村地处偏僻,资源贫瘠。过去,村两委组织涣散,没有战斗力,村集体负债180万元。2014年底,刘训志回乡,高票当选村支书、村主任。他曾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董事长,闯荡市场多年,脑子灵、信息畅,带领村民种腊米、开苗圃、修公路、建新居,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阳新围绕抓党建、兴乡村的切实需要,请回一批能人任村干部。樟桥村村支书胡坤文、蔡贤村村支书蔡召成……一大批能人村支书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收到家乡召唤回归农村的,还有一大批阳新籍的商人。张鸿飞原来在北京创业,回到家乡龙港镇石下村,成立阳新豚养殖基地,建立阳新豚育苗、养殖、深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一方产业兴旺。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该县共吸引106名能人返乡创业,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32多个。

该县启动“人才下乡,智助脱贫”计划,鼓励乡土能人兴办企业、成立合作社。整合120多位“土专家”“田秀才”,成立苎麻、水果、食用菌等13个产业专家服务团,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防范产业脱贫中的技术风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据专家和乡土人才自身特长和贫困户的需求,通过“点菜式、订单式、互动式”的开展培训。截至目前,该县举办实用人才培训班20余期,培训贫困户、返乡创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上千人次;开展下乡技术帮扶500余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300件。

阳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