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奶牛常见物理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_库百科养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4|点击次数:
奶牛常见物理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_养牛

皮肤是机体最大,同时也是最暴露的器官。牛皮肤的损伤比较常见,尤其是饲养在设计粗糙、过度拥挤的厩舍的牛。潮湿、肮脏的环境也可以降低牛皮肤的抵抗力,导致牛皮肤的损伤。如果厩舍垫料不足,厩舍内有可以造成机体损伤的棱角或突起,加上上述各种因素极易造成脓肿或更为严重的创伤的发生。

一、血肿

血肿常常是奶牛发生物理性损伤的结果,血肿常为突发性的、无痛、质软、有波动感、有液体积聚的肿胀。常见的损伤部位发生在骨比较突出、肌肉覆盖较少的部位,如骨盆的突出部位、脊椎、下腹胁部和肩部。偶尔血肿也会波及骨盆腔,导致盆腔内压力增高,并干扰排粪和排尿。有临床病例显示病牛腹胁部血肿是在厩舍(散养厩舍)内被牛栏卡住后其他牛抵伤造成的,如果没有组织的撕裂,大多数小的血肿能够白行消失,仅留下局部增厚的皮肤。有时血肿受到感染而转化为脓肿,偶尔血肿也会破溃,释放其中的血凝块。有的病牛膝前部可见有明显的皮肤增厚。特别注意的是,该病需与脓肿、腹胁部撕裂、疝等相鉴别。

防治:找出发病原因,尽量减少创伤的发生。因为大多数病例能够自愈,所以应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一些血肿能够转化为脓肿,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偶有一些病例,全身存在广泛性的血肿,应予以淘汰。

二、颈部黏液囊炎

与血肿一样,黏液囊炎肿胀是一种无痛、有波动感的软肿。但是其发展较血肿缓慢,其穿刺液为透明的液体,在厩舍垫料不足时也可以发生在跗部和腕部。

治疗:在去除发病原因后,单个牛的黏液囊炎最好留待自愈。如果数头奶牛同时发病,则需要对厩舍进行修整,如增加垫料等。

三、皮肤脓肿

皮肤脓肿通常为质硬、局部温高、轻度疼痛的肿胀,它的发展与增大缓慢,根据此特点可以将其与血肿或疝鉴别。有临床病例表明,海福特牛颈部有一由注射疫苗引起的无菌脓肿。在皮下组织中注射4O%葡萄糖酸钙溶液,经过3~6周也可造成液体的积聚,形成无菌性的脓肿。胭部是脓肿常发生的部位,有的患牛在其左后肢膝部外侧,可见一大的波动性的肿胀。脓肿经常发生于深部肌层,可以经过数月的时间缓慢增大。

治疗:皮肤脓肿的处理最好在脓肿壁的一部分变得较柔软后进行,此时可以在柔软处切开,进行彻底的清洗并引流,反复的高压冲洗也很有效。

四、腹胁部疝

该病可能因其他奶牛角抵伤而造成,也有自然发生的,尤其是在怀孕后期年龄较大的奶牛,由于腹腔内容物压力增大容易发生该病。

治疗:即使手术也很难治愈成年牛腹胁部较大的疝,这种疝在奶牛怀孕末期体积会增大,而在产犊后体积减小,所以,可以考虑将其淘汰处理。

五、耳标处感染

如果耳标安装得过于靠近耳基部,或者在安装时没有给耳缘的生长留有足够的空间,就会造成耳标处发生感染。患牛耳标处周围潮湿,有脓性渗出物,并有肉芽组织形成。感染处疼痛,容易引起牛蝇蛆病。

治疗:在去除耳标后对感染处进行冲洗,患处很快愈合。

六、角向内侧生长

有患牛的角尖向内生长,并穿透眼上部的皮肤,形成疼痛性的溃疡创面,并可能导致继发蝇蛆病。有些病例看似年龄较大奶牛角正常生长的结果,而另一些病例则是早期牛角损伤的结果。

治疗:应对可疑病例角尖与皮肤之间的空间进行检查。由于角尖无感觉,对于已造成损伤或即将造成损伤的病例,可以不经局部麻醉而去除。

七、尾尖坏死

该病为饲养在过度拥挤漏缝地板上的肉用牛、小母牛的群发性疾病,患牛尾尖部有损伤,凶踩伤所致,继而化脓。化脓的病灶可以发生上行性的传播,导致机体发生败血症,并可能引起机体其他器官的感染。有的患牛尾部坏死导致化脓性隐秘杆菌的上行性感染,并造成了尾神经的损伤,引起尾的麻痹。该病的诱凶为漏缝水泥地板,封闭式厩养,环境过度潮湿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牛试图站立时,尾部数次在跗部与地板之间摩擦,从而导致尾的损伤。在奶牛场可以见到散发病例,造成损伤的原因与上述原凶相似,有时也可以由于粗暴的管理而引起。

治疗: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牛群的拥挤程度,增加垫料的厚度。应尽早发现患病动物,并行断尾术,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想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的知识,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