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断奶后的竹鼠为什么容易得病_库百科竹鼠养殖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4|点击次数:
断奶后的竹鼠为什么容易得病_竹鼠养殖

幼竹鼠断奶后两个月由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本文从发病原因、母源抗体变化规律和措施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以期为广大鼠友在幼鼠的饲养管理上提供参考。

一、竹鼠幼仔发病原因

断奶后由于鼠池变化,温度、湿度、气流都会发生改变。由于幼竹鼠皮下脂肪较薄,体温自我调节能力差,环境温度的降低对幼鼠的应激会较大。同时,断奶后幼鼠转到大池,母仔间的天然联系被隔断,再加上不同窝的幼鼠混群,这些变化都会引起幼鼠心理的极大恐惧和应激甚至引发疾病。

断奶后的竹鼠为什么容易得病

(一)营养因素

断奶后幼竹鼠的采食方式由吸吮母乳变为采食饲料。在干物质的磨损作用下,幼鼠的小肠黏膜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加深。蛋白的摄入也由原来的容易消化吸收的酪蛋白变为消化率较低的植物性蛋白(或者动物性蛋白),容易导致腹泻。

(二)免疫因素

新生仔竹鼠缺乏主动免疫的能力,只能靠母乳提供的抗体和活性成分来获得被动免疫。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到三月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从幼鼠断奶后到三月龄内,一方面幼鼠无法继续获得母源抗体,另一方面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极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三)消化因素

幼鼠消化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与消化道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仔鼠出生后从母乳中获取营养物质,消化道中的乳糖酶活性较高。断奶后,幼鼠由吸吮乳汁变为采食固体饲料,而相应的消化酶活性尚未提高,从而导致幼鼠消化功能的下降。四十日龄幼鼠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这也是断奶后幼鼠的食欲下降的原因),大部分酶的活性需要在断奶两周后才能恢复或者达到断奶前水平,而胰脂肪酶活性即使在断奶两周后仍难恢复。另外,采食固体饲料会对肠绒毛造成损伤,也会影响幼鼠的消化吸收。

(四)生化指标变化

据动物学家研究,动物在发生断奶应激反应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竹鼠先生 血清球蛋白水平降低,断奶后腹泻幼龄动物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升高。发生应激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含量立即升高,而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类生化因子,反过来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

二、母源抗体变化规律

母源抗体对断奶前的仔鼠有天然的保护作用,然而,断奶后一到两周母源抗体急剧下降直至消失,幼鼠自身的免疫系统和后天免疫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容易出现免疫空白期,从而感染疾病。

断奶后的竹鼠为什么容易得病

三、竹鼠幼仔得病措施

(一)饲料过渡

断奶幼鼠目前主要采取缓慢过渡的方法来解决应激问题。断奶后保持原料、原窝不变,逐渐过渡,并适量添加抗生素、维生素,以减少应激反应,饲料要保持清洁,防止霉变,剩料及时清除。保证日粮喂量均衡,避免因突然大量进食而腹泻。

(二)环境控制

1.断奶幼鼠适宜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30℃。保持鼠池干燥、清洁、空气清新。

2.鼠池湿度过大会增加寒冷和炎热对竹鼠的不良影响,相对湿度以65%-75% 为宜。

3.每日必须清扫1次鼠池,保持池内干净卫生。同时每周消毒1次。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想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的知识,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