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奶牛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与治疗方法_库百科养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4|点击次数:
奶牛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与治疗方法_养牛

寄生虫性皮肤病最常见于冬天舍饲的奶牛,许多皮肤病不能仅根据临床症状做出鉴别诊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经常是数种疾病共存,如螨、癣和虱可以在营养不良的奶牛身上同时存在。

一、螨病

①疥螨病:由牛疥螨引起,典型的损伤位于头、颈部和后躯;患牛被毛的脱失和皮肤的严重增厚;白色区域显示的是由于摩擦引起的继发损伤。严重病例,可能造成几乎所有的被毛脱落,近距离观察显示皮肤增厚、干燥和结痂。

②足螨:尾周皮肤的皱褶是典型的牛足螨寄生部位,病变区域潮湿、有液体渗出,其上有厚痂皮形成,损伤局部剧痒。更严重的病例,可见损伤从尾部蔓延到会阴部,患病皮肤发红并有脓疱形成。

③痒螨:奶牛从阴部到乳房皮肤增厚,被毛脱落。该病有时可以从颈部开始扩展到全身,明显的症状为瘙痒。

治疗:螨虫卵需要2周的时间孵化,所以需要间隔2~3周,使用螨净(25%)按1:800稀释,进行2次喷洒治疗;或者使用伊维菌素进行2次注射治疗。还可单纯使用多拉克丁或依立诺克丁进行治疗,但这两种药物具有较大的耐药性。

二、虱病

吸吮虱的活动较叮咬虱要缓慢,除了引起瘙痒外,吸吮虱可以造成机体重度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死亡。虱病最常发生在冬季,分开背部被毛,肉眼就可以看见小的棕色的虱,在腹股沟处无毛的皮肤上更容易发现,需注意它们大小的不同。病牛的临床症状包括摩擦、啃咬、蹭挠患处以及患处皮肤增厚等。有病例显示,犊牛舌伸出,头伸向一边,这是典型的搔痒姿势。早期病例,在颈部可以看到由被毛形成的小的纵褶,由于啃咬可以出现小的有白色皮屑的无毛区。更严重的病例,颜面部皮肤增厚,颈部小的纵褶变成很厚的皮褶,一些犊牛可能会发生生长停滞和贫血。

治疗:使用有机磷制剂非常有效,虫卵需要2~3周的时间孵化,凶此2次治疗即可见效,使用亚胺硫磷或库马磷滴剂或粉剂,或将扑灭司林和胡椒基丁醚同时使用,使用司替罗磷喷雾或喷洒,单纯使用多拉克丁喷洒也很有效,严重感染的病牛可以使用多种维生素进行辅助治疗。

三、蠕虫病

①皮肤冠丝虫病:角蝇(吸血蝇)在腹中线部位叮咬时,能将斯氏冠丝虫的微丝蚴传给机体,导致叮咬处皮肤呈现大范围的皮炎,患病区域为圆形,皮肤潮湿有血液或液体渗出;陈旧病例患病区域脱毛,过度角化。

②冠丝虫性耳炎:由赞希尔冠丝虫引起,寄生虫性耳炎最常见于潮湿季节年龄较大的牛。有病例显示,患病母牛耳内侧有疼痛性的红色炎症区。

③冠丝虫性皮炎:该病由蝇传播,阿萨姆冠丝虫能够引起刺激性皮炎。患病牛产奶量和工作能力下降,并有皮肤的损伤。外来品种往往比本地品种更易患病。

④副丝虫病:副丝虫病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由家蝇属的蝇类传播。牛副丝虫可以引起皮下组织疼痛性损伤,从而引起役用牛的生产性能下降,但更重要的是,该病可以使屠宰时肉用牛的体重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雌性副丝虫在宿主的皮肤上打孔,将虫卵产在流出的血液中。有病例显示,在公牛胸壁上可见典型的出血斑。蝇吸取患牛流出的含有微丝蚴的虫卵血液,出血可能连续数小时。

防治要点:主要是控制蝇类,可采取耳部皮下埋植药物等措施。

四、贝诺孢子虫病

肉孢子虫科的贝氏贝诺孢子虫可以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腹泻和淋巴结病等,或引起患畜的干性硬化性皮肤病。患牛皮肤极度增厚(类似大象皮肤),并且患病区域的皮肤被毛完全脱失。严重病例,皮肤皲裂,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或蝇蛆病,并导致体重减轻。该病很少致死,在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蝇叮咬可以机械性传播贝氏贝诺孢子虫,最初的症状可能是仅在巩膜缘处有几个包囊。患牛最初的症状是全身发热,疼痛性腹部肿胀(全身性水肿),巩膜、结膜和鼻黏膜包囊的形成,随后出现硬化性皮炎,在皮肤或结膜的刮取物中可见有半月状的缓殖体。

治疗:隔离患病动物并进行全身治疗,减少各种吸血昆虫的叮咬,可使用活组织培养的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想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的知识,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