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_库百科泥鳅养殖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5-05|点击次数: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_泥鳅养殖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是将水稻种植与泥鳅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稻田浅水环境)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泥鳅养殖在稻田里能够使两者相互促进,因泥鳅以稻田里的一些杂草种子、害虫及其卵粒为食,并经常钻进稻田泥土里活动,疏松田泥的同时加速了其中有机肥的分解,利于水稻根系对养料的吸收,从而实现稻、鳅双丰收目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南方泥鳅稻田养殖的优势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较高、收效较快等特点,适合分散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下泥鳅市场行情好,经济价值高,是比稻田养鱼更有效益的水产养殖业。

稻田养殖泥鳅还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虫等作用,对促进水稻优质高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南方地区水田分布广泛,因而这种养殖模式很值得推广。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稻田建设

适宜养殖泥鳅的稻田应具备排灌便捷、水源充足、无污染、不渗漏、田埂坚固等特点,且其面积不宜过大,在133.4 m 2 以内为宜。

为了防止泥鳅逃逸,应当用薄膜、水泥板,或者用纱窗在稻田四周筑起 30~50 cm 高的防逃墙,底部应深入田泥 30 cm 以上,并在进出水口处加设网拦。

鱼沟是泥鳅在田间游走的主要通道,鱼溜是泥鳅避暑、避药的栖息场所,通过在田间开挖鱼沟与鱼溜,很好地解决了水稻与泥鳅共存的矛盾。鱼沟应在稻苗插秧前挖好,环沟宽 1 m ,深 0.5 m ,开挖环沟的泥土用来加高加固田埂,中间部位鱼沟深宽均为 0.4 m ,并保证沟与沟之间相通,形成“田”字形或者“井”字形,开沟的面积应占稻田总面积的 5% 以上。在稻田中开挖鱼沟,其距离田埂 50~100 cm 较为合适,宽度控制在 40~50 cm ,形状保持“十”字形,亦可为“井”字形。

除了开挖鱼沟还要开设鱼溜,鱼溜位置应选在排水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处,与鱼沟相同,面积以 5~6 m 2 为宜,深度保持在60 cm 以上,其作用在于施农药、化肥或者夏季高温时,为泥鳅提供栖息场所,也是集中捕捞泥鳅的有利场所。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施肥管理

在稻田施肥方面,首次基肥一定要施足,后续则根据水质情况适时、适量追肥,其目的在于不断在稻田中产生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充足的饵料。

通常采用腐熟的畜禽有机肥作为基肥(占比约 80% ),施用前在日光下曝晒 4~5 d 进行杀菌处理,并在水稻插秧前 10~15 d 施用,用量控制在 3 750~6 000 kg/hm 2 为宜,所施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随后上水并耙平。后期视水质情况进行追肥,通常建议每 20 d 左右追肥1 次,每次用量为 375 kg/hm 2 。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

在水稻品种的选择方面,应选择抗倒伏、具有较好抗病虫的品种为宜,目前仍以种植中稻为主,且主要是人工插秧。稻苗在插秧前需喷施 1 次农药,为了保持通风透光性较好,插秧时要稀植,密度保持在 25.5 万株 /hm 2 为宜。在移栽后 7~10 d 追肥 1 次,可选用尿素或碳酸氢铵,用量分别为375 、 600 kg/hm 2 。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苗种放养

泥鳅苗种放养规格要求体长大于 5 cm ,当年便可长成商品鳅。放养时间应当因地制宜,通常选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并在水稻插秧后的 1~2 周,此时水温已达到 20 ℃ 以上,且水稻所施化肥已全部沉淀,水质透明度较好(鱼沟内水质透明度 20~25 cm 、田面 3~5 cm ),秧苗返青,便可进行泥鳅苗种放养。

放养前应对泥鳅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3%~10% 聚维酮碘溶液 0.35 mg/kg 的药液消毒 5 min 后放入田中。放养密度以 18 万尾 /hm 2 较为合适,放养时应避免鳅苗身体受伤。放养第 3 天就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浓度为0.25 mg/kg 的 10% 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1 周后注入 30~40 cm新水 。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饲养管理

投放后第 3 天开始进行投喂,水面用料 15~30 kg/hm 2即可,每天投喂 2 次,时间分别为 8 : 00 — 9 : 00 、 16 : 00 —17 : 00 。经过驯化 7~10 d 后,泥鳅便可能够到水沟中觅食,此时应当增加饲料投放量,以投放后 1~2 h 后全部吃完为准。饵料除了采用泥鳅专用饲料外,还可以自行配制,主要有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

病虫害防治

在稻田中养殖泥鳅,可以达到除草保肥效果,因此水稻病虫害也相对发病较少。除了在水稻插秧前施用 1 次农药外,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仍然需要通过施药来防治病虫,由于稻田里同时饲养了泥鳅,因此一定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并在施药之前将泥鳅赶到鱼溜处躲避。喷药分前后2 d 进行,每天各施用总药量的 1/2 。

不要在下雨前用药,对于水剂药物宜在露水干后喷施,若是粉剂药,则建议在露水未干时施用,并尽量将药剂喷施在稻叶上面。喷施农药后次日再将鱼溜水换掉 1/3~2/3 ,以降低农药对泥鳅产生的危害。严禁喷施含有呋喃丹、甲胺磷、五氯酚钠、毒杀酚等剧毒农药,以及敌百虫等泥鳅较为敏感的药物。

危害泥鳅病害以水霉病、烂鳍病、寄生虫病以及白身红环病为主。针对不同病害应当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有效防治。

水霉病多发于受伤的泥鳅个体,并在水温较低时容易发作,患有水霉病的泥鳅体表会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因此,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应当尽量避免损伤鱼体。对于发病泥鳅,可采用 4% 的食盐水浸浴 5~10 min 。

烂鳍病的症状较为明显,发病泥鳅的表现为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除此之外,其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可采用菌特灵按 0.04% 的比例拌饲料进行治疗,需连续喂 3 d ;也可用 1 mg/L 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治疗 。

寄生虫病多因舌杯虫、车轮虫以及 3 代寄生虫所引发,症状表现为焦躁不安、体表黏液增多而消瘦,时而伴有在水中打转情况。对此,可用 0.5 mg/L 的晶体敌百虫或 5∶2 比例的 0.7 mg/L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

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容易诱发自身红环病,发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并长有红色环纹。可通过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进行缓解,也可用 4% 的食盐水浸 15~20 min 进行有效治疗。

南方地区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捕捞

地笼捕捞:地笼网是捕捞泥鳅的主要工具,使用时应注意水温的变化,水温在 10℃ 以下时起捕率只有约 30% ,然而水温 15~20 ℃ 时,起捕率则高达 95% 左右。

干田捕捞:干田捕捞是一种捕捞较彻底的方法,多在年终收获时实行。先将田里的水放干,泥鳅大部分便集中在鱼溜或鱼沟中,然后用手网捕捉。

以上内容是本网多年来实践中整理而来,部分专业知识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想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养殖技术、养殖方法的知识,请关注库百科养殖网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