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葡萄球菌病的病理变化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猪葡萄球菌病的病理变化与防治

张剑文 (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 156200)

1 主要症状

猪病初精神不振,结膜发炎,一般体温不高,皮肤有红斑并变厚,继而在猪腹下、股内等处形成水疱和脓疱,水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皮肤上沾有渗出垢物。数天内,猪全身被一层坚硬且有裂纹的黑色痂皮包覆。有的病猪有痒感,但多数无瘙痒症状,有的淋巴结肿胀,其他内脏如心、肝、脾、肺、肾、胃、肠均无肉眼可见病变。绝大多数病猪可自愈,病程30~40天,最长者达60天,兽医临诊上未见急性死亡病例。

2 病理变化

猪葡萄球菌病有毛囊炎与葡萄球菌性肉芽肿和猪渗出性皮炎两种形式。毛囊炎与葡萄球菌性肉芽肿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经皮肤创伤感染。毛囊炎多以痤疮形式出现,剖检可见猪背部、臀部有毛囊炎,也偶见于腹部皮肤。患部皮肤增厚、粗糙,凹凸不平,形成米粒大、黄豆大甚至蚕豆大小的结节,质地坚硬。切面见皮肤增厚,于真皮内散在帽针头大、米粒大至黄豆大小圆形或不正圆形的灰黄色坏死灶,气肿含有灰白色粘稠的脓样分泌物。该病型呈慢性经过,在猪腹部或其他部位皮肤、皮下组织甚至浅层肌肉中可见类似纤维瘤的肿块或结节,质地坚硬,轮廓分明,稍隆突,切面如肉芽样组织,其中散布小脓肿或大的脓腔,内含灰黄色浓稠的脓汁,脓汁中可见细颗粒状,类似放线菌病的硫磺颗粒。猪渗出性表皮炎是哺乳仔猪或早期断乳仔猪的急性致死性浅表皮肤炎。主要侵害仔猪,年龄较大的猪也有发生。

急性型可见其眼周、耳、鼻吻、唇甚至四肢、胸下和腹部皮肤角化层灶状糜烂,继而在被毛基部蓄积黄褐色渗出液,近毛囊口处有环绕充血带的小丘疹。该病变经1~2天全身化,此时见病猪全身皮肤覆盖厚层黄褐色油脂样恶臭的渗出物,其覆盖下的皮肤成红色斑块。4~5天后渗出物干固,形成有裂纹状的黑褐色痂皮,剥去痂皮后可见鲜肉样表皮。如病变扩展至皮下,则局部淋巴结可发生化脓性淋巴结炎。死亡病例脱水,呈恶病质。亚急性型,见鼻吻、耳、四肢及腕部皮肤显著增厚,伴有苔藓化和明显的鳞屑。

3 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取病料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呈短链或散在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分离培养。接种的病料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稍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的菌落,发病初初呈灰白色,病后期为金黄色。普通肉汤混浊,管底有少量灰白色絮状沉淀。勾取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呈葡萄串状球菌。

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www.novmv.com),产酸不产气,靛基质实验阴性,尿素阳性。本菌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具有高度敏感性,但极易产生耐药性。

4 预防

定期打扫、清洗栏舍,保持整洁。空栏时用3%苛性钠喷湿后冲洗干净,经火焰消毒后用1∶500的“百毒杀”(癸甲溴铵)喷雾消毒。分娩舍每星期消毒2次,消毒时彻底喷雾,消毒完后加强仔猪保温,并通风除湿。对病猪及时隔离、消毒,并给含高能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易消化的混合料。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创伤感染。对断脐、阉割的用具应用消毒药水浸泡消毒,创口用碘酊消毒。对粗糙的产床用砂轮磨光、磨平,将打架窝的仔猪用胶管悬挂在产床上,以转移其注意力,用气味浓的过氧乙酸喷雾全窝仔猪,或涂在鼻盘上,防止仔猪撕咬。防止饲养密度过大,由于争食撕咬、践踏造成外伤而感染该菌。

全场种猪每月用“螨净”(二嗪农)1∶1 000喷雾2次,进行体外驱虫,但哺乳母猪和仔猪除外。临产母猪进产房前2星期做好体内外驱虫,体表用“倍特”(5%溴氰菊酯乳油)1∶1 000进行喷雾,尤其是耳朵、腋窝、腹部及股内侧均应喷到。体内用伊维菌素2克/千克日粮拌料,连喂1星期。

5 治疗

中草药处方。鱼腥草15克,五倍子10克,地榆7克,加水300毫升,水煎至100毫升,冲洗患部后,创面涂擦金霉素软膏,每天1次,一般连用3~5天即可见效。中草药拌料喂母猪,即金银花、板蓝根各200克,共研细末,每次25克,每天2次,连用数天即可。

西兽药处方每吨饲料加土霉素碱30克,连喂2星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用温热肥皂水清洗患部,擦干后涂水杨酸软膏或磺胺软膏,也可用植物油,如花生油、麻籽油进行涂擦。病初用青霉素80~120万国际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用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进行治疗。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