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生猪屠宰检疫中黄疸与黄脂的鉴别及处理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生猪屠宰检疫中黄疸与黄脂的鉴别及处理方法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不仅关系到猪肉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动物卫生监督生猪屠宰检疫员在开展检疫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准确、迅速判断饲料源性黄脂肉和病源性黄疸肉的技能,从而对检出的黄染肉进行科学地处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生猪屠宰检疫中黄疸与黄脂的鉴别及处理方法。

4.9.jpg

1、黄脂与黄疸成因分析

黄脂成因:①药物性黄脂:当猪染病的情况下,由于注射黄色药剂,身体在吸收以后,在没有通过代谢的前提下就屠宰,会产生药物性黄脂的现象,该种猪肉本身存在较多的药物残留情况。②饲料源性黄脂:一方面,动物性饲料引发,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不饱和脂肪酸类型的饲料,比如蚕蛹粕、鱼鳞片、鱼脂以及鱼粉等类型的饲料,引发黄脂的现象;另一方面,植物性饲料引发,在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紫云英、杏叶、橡叶、橡果、胡萝卜、黄玉米以及南瓜等蕴藏大量叶红素或者胡萝卜的饲料,使得这些天然色素在猪体内长时间代谢不全,导致脂肪黄染。

黄疸成因:黄疸主要是胆道堵塞、胆道炎症、急性广泛性肝坏死或者肝炎等导致的胆汁排出困难现象,引发胆汁代谢障碍症状,当胆汁进入血液以后产生黄染,最终出现黄疸。

2、鉴别方案

黄脂:黄脂的发生仅产生在脂肪组织,分别在腹部脂肪、肠系膜、网膜以及皮下位置表现为程度各异的黄色情况,而其他组织则并不存在黄色情况。

黄疸:黄疸的发生位置不仅局限于脂肪位置发黄,同时猪内脏、关节囊液、组织液、软骨表面、韧带、腱膜、浆膜、黏膜以及皮肤位置呈现为黄色。

3、实验室检查

黄脂与黄疸鉴别检验。由于胡萝卜素本身是一种脂溶性色素,而胆红素则是一种水溶性的色素,当氢氧化钠溶解脂肪以后,倘若仍旧存在胡萝卜素,使得在乙醚上层进行漂浮,因而上层呈现为黄色情况,倘若存在胆红素情况,则会在乙醚下面呈现为黄绿色。具体鉴别方案,从问题猪肉中剪取2g脂肪,将其剪成颗粒形状,放入试管当中。融入5%浓度的NaOH5mL,放置于酒精火焰中加热,沸腾持续1min左右,针对试管进行不停的振荡,一直持续到脂肪完全溶解。在流水中冷却,持续到感觉手不烫以后,在试管中融入2.5mL乙醚,混匀以后进行加塞静置,等到溶液分层之后,把试管背对白色背景实施观察。结果判断:黄疸,溶液上层没有颜色,下层呈现为黄绿色;黄脂,溶液上层呈现为黄色,下层没有颜色;黄脂与黄疸并存,溶液上层呈现为黄色,下层呈现为黄绿色。

黄脂化学检验。采用0.2%浓度铁氰化钾与0.2%浓度三氯化铁混成Schmorl氏溶液,剪取1g脂肪融入2mLSchmorl氏溶液,进行10min振荡。因为脂肪本身的还原作用,脂肪表面会与铁氰化钾产生化学作用,转变为青色,依照青色的具体情况来检查是否存在黄脂。

黄疸化学检验。通常选择浓硫酸法,剪取5g脂肪组织,剪碎以后放入烧杯内,融人50%酒精溶液约40mL浸抽,进行10min振荡,过滤浸抽液,选取5 mL滤液,然后融入20滴浓硫酸。进行振荡摇匀以后,滤液如果呈现为绿色,表示其存在胆红素,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进行加热,绿色变为淡蓝色,表示存在黄疸。倘若滤液不显色,表示为阴性反应,为黄脂或者黄脂病肉。

4、处理措施

黄疸肉尸处理。黄脂与黄疸现象并存的肉尸不能够流通,应当根据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化制或者销毁。

黄脂肉尸处理。药源性黄脂根据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销毁或者工业使用。饲料源性黄脂存在特殊气味或者病变则应当根据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化制。不存在不良气味与病变的黄脂肉尸则能够使用。

2.6.jpg

猪黄脂病是以猪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色素沉积性病症,松软不坚实,有时有异常腥味,外观性差,俗称“黄膘肉”,生猪宰后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若因饲料引起的称为“黄脂肉”,因疾病引起的则称为“黄疸肉”。

一、黄脂肉

黄脂肉产生一般与饲料有关,也与猪的品种具有一定的关系。正常猪肉的脂肪颜色为白色。黄脂肉和黄疸肉在外观的色泽方面发生异常,黄脂肉产生一般与饲料有关,也与猪的品种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黄疸肉

黄疸肉是因某些传染病和一些疾病如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溶血性疾病或胆汁排出发生障碍时,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组织液,并在皮肤、黏膜、脂肪以及其它实质器官组织沉积,使其出现黄染的一种病理变化。分为溶血性、实质性、阻塞性和中毒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产生,病因包括产气夹膜杆菌及某些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嗜血杆菌等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导致溶血;疟原虫感染,锥虫、梨形虫、弓形虫和附红细胞体等入侵,破坏红细胞,释放胆红素导致黄疸的产生。

2.实质性黄疸。实质性黄疸的产生,病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脂肪肝、肝细胞坏死,心脏衰竭造成的肝淤血和肝细胞缺氧;病毒性肝炎、坏死性肝硬化、沙门氏菌病、败血症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大叶性肺炎等引起的肝实质损害;磺胺类、金霉素、新生霉素、苯巴比妥类药物、铜等重金属可引起肝中毒性损伤;黄曲霉素中毒引起的肝胆病变;长途运输的应激发生免疫失调,引起肝细胞损害等。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常见于氯丙嗪及磺胺类药物造成的胆汁性肝硬化;胆结石、华支睾吸虫病、肝片吸虫病、血凝块的堵塞;胆管狭窄、胆管炎等。

4.中毒性黄疸。中毒性黄疸常见于铜、铅和黄曲霉素中毒后通过氧化或非氧化作用破坏红细胞导致黄疸,猪的卟啉代谢病可引起血管外溶血,发生中毒和全身感染导致黄疸。

三、鉴别方法

1.感官鉴别法。检疫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黄染肉,首先要看皮肤是否发黄,其次查看关节滑液囊液以及筋腱,如果均为黄色,则基本判定为黄疸。将有疑问的胴体放置通风干燥处,经几个小时后再观察,若色度减轻或消失则为黄脂,反之,黄色不减弱或颜色加重则为黄疸。仔细观察肝脏和胆管,有肝囊肿、硬化、变性、胆管阻塞等现象,可确定为黄疸。那些因为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在皮肤、关节滑液囊液、血管内膜和肌腱部位黄染比较明显。

2.实验室鉴别法。

(1)硫酸法。取10g脂肪置于50%浓度酒精中浸泡,不停的摇晃,10分钟后过滤出滤液,在试管中滴入8ml滤液,然后加入10-20滴浓硫酸。如果滤液内出现绿色,是因为滤液内存在胆红素,再次加入硫酸并用酒精灯稍微加热,如果呈现淡蓝色,这说明取样肉是黄疸肉。

(2)苛性钠法。称取2g脂肪,剪碎后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浓度为5% NaOH溶液,加热煮沸约1分钟,振荡试管,然后在流水下降温冷却到40-50℃(手触摸具温热感)。再往试管中滴入1-2滴乙醚或汽油,摇晃试管直到均匀,然后稍微加热密封试管,静置等待分层。如果上层乙醚或汽油呈黄色,下层液体无色,说明含有天然色素而无胆红素,即可以判定检样为黄脂肉;如果上层乙醚或汽油呈无色,下层液体呈黄绿色,说明有胆红素存在即可以判定检样为黄疸肉;还有如果上下层均为黄色,这说明检样既是黄脂肉也是黄疸肉。

四、检疫判定

1.宰前检疫。主要检疫待宰猪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生猪的健康状态,如果发现有黄色物质,在宰杀过程中要进行重点处理。

2.宰后检疫。黄脂肉的特点是脂肪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皮下脂肪、肾脏区域的脂肪组织黄色很深,肌间脂肪黄色较浅,脂肪稍混浊,质硬,内脏正常无变化,略带鱼腥味,其他组织均没有黄染现象。放置一定时间后黄色变浅或消失,一般可认定为黄脂肉。若黄染肉除了脂肪组织黄染外,皮肤、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关节滑液、组织液、血管壁、肌腱、实质器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同时脂肪松软不坚实、外观差、伴有异常腥味,放置一定时间后黄染不变色或颜色加深,则认定为黄疸肉。

五、黄疸肉处理

1.病源性黄疸肉。病源性黄疸肉或黄疸与黄脂现象并存的胴体,不能食用,可参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I6548-2006)的规定作工业用或销毁处理。

2.饲料源性黄脂肉。如饲喂黄玉米、南瓜、胡萝卜这些含有天然色素的蔬菜后,皮下脂肪以及胴体其他脂肪呈现淡黄色,其他黏膜组织不发黄,这样肉观察1到2个小时,肉的黄色有消退或者减轻的,但肉质良好,不消瘦,一般采取肝脏销毁,胴体作腌制处理,加盖印章并出证,准予出场鲜销;有病变或特殊气味者(可能饲喂过量鱼粉、鱼碎屑或是泔水垃圾猪)不能作为食用,根据《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I6548-2006)的规定对胴体及内脏作销毁处理。

通常黄脂肉可视情况决定能否食用,而黄疸肉为不合格肉品,坚决不能食用。正确认识色泽异常肉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黄脂肉和黄疸肉,为人民群众消费质优、安全的猪肉产品保驾护航。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