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猪患坏死杆菌病是因感染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小猪,常因猪舍污秽潮湿,粪尿堆积,致使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发病,特别是猪相互咬斗,最易发生本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坏死梭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梭杆菌属中的一员。在感染组织中通常呈长短不同的丝状,有些呈球杆状,直径在0.5~1.7 μm左右,长度在100 μm左右,有时甚至能够达到300 μm左右。该菌主要存在于病灶内,进行染色不能够均匀着色,呈串珠状。该病菌没有生长鞭毛,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抱,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最适宜在37℃温度下生长,最适pH为7.0。该病菌可分成三个菌型,即A、B、AB型。其中A型可在血液琼脂上形成金属灰白色的扁平菌落,具有不规则的轮廓,且能够形成β型溶血;B型会形成隆起的黄色菌落,具有圆整的轮廓,轻度或者不溶血;AB型属于中间型,会形成毡状菌丝,周围比较疏松,而中央比较致密。该病菌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可导致感染组织发生水肿;还能够分泌内毒素,导致组织发生坏死。该病菌在60℃温水中作用1 min,就会使其失活;也可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如1%的福尔马林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都能够使其失活。尽管病菌具有较低的抵抗力,但存活率较高,如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存大约1个月。

2、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皮炎,主要特征是颈部、体侧以及臀部皮肤和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只会形成非常小的创口,并有少量脓汁附着在周围或者上面覆盖干痂,用手触摸可感到质地硬固,明显肿胀,但没有热痛感。接着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并快速扩散,形成囊状坏死灶。病变处发生脱毛,皮肤明显变白。病灶内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变成灰棕色或者灰黄色液体,并散发恶臭味,且会经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规则,创底凹凸不平。部分病猪会有大片皮肤发生干性坏死,如同在体表覆盖有盔甲。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基本保持正常。

仔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减少采食量,发生腹泻,体质消瘦,颊部、齿龈、舌以及扁桃体形成溃疡,并有伪膜或者痂皮附着在上面,下面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的淡黄色病变,散发腥臭的味道,症状严重时5~10天后发生死亡。个别病猪甚至耳、尾发生干性坏死,最终发生脱落。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病猪体表或者内脏病灶与健康组织的分界处采取病料制成标本,但由于标本已经发生污染,可先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的乳剂,在兔耳外侧皮下注射0.5 mL,经过3天就会在接种处形成痂皮,且双耳下垂,经过大约8天发生死亡。在兔没有死亡前,采取2 mL心脏血液,在固定培养基内接种就能够分离出病菌。病菌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只能够发生轻度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呈多形性梭状杆菌,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胞,存在于病变组织和培养物内的病菌通常呈长丝状,部分病菌呈球杆菌状。

细菌分离培养。将标本在肝片肉汤培养基平板上接种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开始时在肝片肉汤中会在管底或者肝块周围呈絮状生长,并不断向上生长,浊度逐渐提高,在凡士林下形成气泡,后期逐渐变清,在第8天全部生长物发生沉淀。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提高猪群管理水平,改善饲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确保舍内干燥清洁,防止过度拥挤,并避免其他猪撕咬病猪发生病变的部位。栏舍要彻底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醛胺复合消毒剂、消特灵等消毒药。病猪排出的粪便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等。

药物治疗。病猪主要采取局部治疗,并搭配全身治疗。病猪要先对创内的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接着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在患处涂抹由福尔马林、松馏油按1∶4比例混合组成的合剂或者金霉素软膏,同时配合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粉。另外,为避免病猪出现继发感染,可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 mL/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每10 kg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1 mL,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应加强管理,防止相互咬伤或者形成其他外伤。猪舍内外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母猪定位笼、产床在使用前要进行整修,避免猪体被扎伤。如果猪体形成外伤,要立即涂擦适量的碘酊。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适宜,并按个体大小将接近的猪集中在一起采取按时饲喂,注意控制喂量,还要确保强弱猪采取分开饲喂,防止相互争食而发生斗咬。哺乳仔猪的犬齿要适时剪短,防止在争奶时将颊部咬伤而使母猪奶头发生损伤。猪场加强对蚊、蝇的消灭,防止叮咬而感染坏死杆菌。被病菌污染的垫草、各种用具以及饲料等,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或者烧毁。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畜牧兽医站

2013年8月19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以皮肤坏死、 形成硬痂如盔甲般覆盖体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镜检, 初步诊断为猪坏死杆菌病。

1、基本资料

畜主于 2013 年 8 月 19 日来本诊所求诊, 户主住于马登镇江南村江长岭自然村, 其饲养的 3 头猪表皮发生溃烂, 时间约1周, 户主见症状日渐严重前来求诊。经观察, 3头猪体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脓疮溃烂, 1 头较轻, 另外2头较为严重, 其患处已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 经畜主口述, 4日前症状虽较为明显,但未引起重视, 19 日当天突然发现2 头猪患处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对猪圈详细检查发现, 3头猪所在的猪圈垫草湿、 脏, 长时间未清理, 粪便尿液不能及时排除圈外, 在圈内有滞留, 散发难闻气味。圈内卫生条件很差, 猪圈未按照卫生规定消毒、 清理, 猪体表较为污秽。检查3头猪的体表, 均发病。

2、临床症状病

3头猪主要感染猪坏死杆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皮炎, 于体侧背部、 颈部病发, 以溃疡和坏死为主, 严重者呈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患部脱毛, 皮肤变白变红。 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 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 从创口流出。 用探针检查时发现皮下有大小不等的坏死区, 创口边缘不整齐, 创底凹凸不平。有的病猪大片皮肤干性坏死, 如盔甲般覆盖体表。该次诊断的3头病猪除1头出现高温、 食欲减退外, 其余 2 头病猪体温、食欲均为正常。

3、实验室检验

从病猪体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刮取病料,涂片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 见有着色不均匀、 呈串珠状的长丝形菌体。

4、防治措施

(1)由于本病的病灶主要在局部, 因此, 应以局部治疗为主, 并配合全身治疗。 首先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 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 涂擦 1∶ 4的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用 3%过氧化氢液冲洗或 0.5%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 每天 1 次, 连续用 7 d, 并在清洗后将抗生素软膏、 5%碘酐、 磺胺涂于患处。

(2)对体温升高、 食欲减少的病猪, 用青霉素160万 IU、安痛定 20 mL 混合肌注, 每天 1 次, 食欲恢复正常即可停用。

(3)加强管理。猪圈泥泞潮湿、 猪只拥挤、 互相践踏和咬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 应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燥、 卫生, 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发生外伤后, 要及时涂擦碘酊。采用上述治疗方法3头病猪全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