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定远猪【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定远猪

定远猪(Dingyuanpig)因主产于安徽省定远县而得名,包括定远猪和霍寿黑猪两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合肥市的长丰县,六安市的霍邱县、霍山县和寿县。合肥、淮南、蚌埠等长江以北地区和淮河以南的江淮流域亦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31o~33o、东经116o~118o50',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江淮流域。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24天,年降水量96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160h。属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类型有丘陵、岗冲、平原,成片小平原较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全国南北要冲。盛产水稻、小麦、油料、棉花、玉米、马铃薯、豆类、烤烟等多种农副产品。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平原农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为肉食和农田施肥需要普遍养猪,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3—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和12世纪南宋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两次战争破坏,并时常遭受水灾,淮猪逐步南迁到安徽淮河两岸,经长期培育,淮河以南形成定远猪,淮河以北形成皖北猪,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桥尾”是定远县一种以猪肉作为原料精心加工腌制而成的肉制品,是腊肉中的佼佼者,选用猪臀(尾)部的肥瘦肉加工而成。因产于定远县炉桥镇,故名“定远桥尾”,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7年安徽省畜牧部门组织调查[www.novmv.com],有母猪4000余头,其中霍邱县约占51.25%,霍山县约占26.25%,定远、长丰等地约占22.5%。公猪100余头。

历史上,定远猪是江淮地区的当家猪种之一。1985年前霍山县的霍寿黑猪(分布于霍山县的猪,当时称霍寿黑猪)存栏曾多达5万头。20世纪80年代后,外来猪种大量引入,纯种定远猪存栏规模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 定远猪头部较小,脸狭长适度,面纹较浅细、走向以纵向为主,基本上不形成沟回,弹性较好,较紧凑。嘴筒长、狭而直,上方三道横纹与民谣所言一致:“插花马店猪,嘴上三道箍,吃食叭叭响,躺下就打呼。”额与头呈流线型。耳中等大,耳根软、下垂。颈细长。体型中等,体质细致,背腰微凹,臀部倾斜,胸腹较深,腹部微下垂。全身黑毛,较稀而硬。

霍寿黑猪可细分为三种,一是“虎头型”,该类型猪体质细致,皮薄,体形偏大。头小,嘴筒短。面纹较深、较多,呈介字形。耳大、下垂。四肢高而坚实。二是“黄瓜条型”,体质细致,皮薄,体形中等且长。头中等,嘴筒长,面部有零星花纹且较浅,耳中等长、下垂。四肢矮,母猪腹部下垂。三是“油葫芦型”,体质细致,皮薄,体小且短。头小,嘴筒短,面部有零星花纹且较浅,耳中等长、下垂。四肢矮,母猪腹部下垂,背部向下弯曲。

2.体重和体尺 2007年底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到六安市的霍邱县和霍山县的农户调查测定定远猪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1—1982年的数据相比,公猪(3头)体长128.33cm、体高70.33cm,母猪(6头)体长119.17cm、体高68.17cm,体尺稍变大。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定远猪性成熟较早,公猪2月龄即有性欲,母猪3月龄即有发情表现。公猪以8~9月龄、体重达80-85kg时初配为宜。利用年限公猪5年,母猪6年。

2000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该所饲养的定远猪进行测定,初产母猪(3窝)窝产仔数11.67头,窝产活仔数11头,断奶仔猪数10.33头,哺乳期育成率93.91%;经产母猪(9窝)窝产仔数(13.22±0.81)头,窝产活仔数(12.67±0.71)头,初生个体重(0.86±0.04)kg,断奶仔猪数(12.44±0.71)头,断奶窝重(62.20±1.46)kg,哺乳期成活率98.18%。

1979—1983年霍邱县畜牧兽医站曾对当地农村的霍寿黑猪进行了调查,初产母猪(50窝)窝产活仔数(9.78±0.28)头,初生窝重(9.89±0.33)kg,60日龄断奶窝重(81.2±0.36)kg,断奶个体重(8.70±0.21)kg;经产母猪(50窝)窝产活仔数(13.5±0.48)头,初生窝重(10.57±0.34)kg,60日龄断奶仔猪数12.15头,60日龄断奶窝重(115.0±0.24)kg,断奶个体重8.70kg。

比较不同年代的数据,初产母猪窝产活仔数增加。

2.育肥性能 经对霍寿地区农村的调查,仔猪在4~5月龄以后,喂给全价饲料并配合部分青饲料,到10~12月龄开始催肥,一般催肥1.5~2个月屠宰,催肥时采用高能量、低蛋白饲料,并投饲大量青饲料。体重从断奶时9.8kg到12月龄99.5kg,在85~105kg以内增重较快,105kg以上增重缓慢,故一般以12~14月龄、体重90~105kg时屠宰为宜。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0年对定远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从体重5.38至85.83kg,饲养233天,日增重0.345kg。

2007年底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霍邱县对霍寿黑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3头宰前平均活重(93±6.51)kg肉猪,屠宰率72.67%,胴体长74.69cm,6~7肋膘厚48.5mm,皮厚3.7mm,眼肌面积30.60cm2,腿臀比例25.79%,板油比例2.69%,花油比例3.82%,瘦肉率46.08%,脂率39.26%,皮率7.36%,骨率7.30%。3头猪肉质测定结果含水分71.71%,大理石纹3.2,pH16.57,嫩度27.15N,熟肉率65.67%。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了原种猪场,进行定远猪种群选育和新品系培育研究,2002年已建有定远猪10个血统。2007年安徽省科鑫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猪场(安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基地)存栏核心群公猪16头,母猪120头。已建立了定远猪的品种登记制度,在长丰县畜牧主管部门登记定远猪10个家系。定远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20世纪70年代,在省、市、县畜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霍邱县建立了霍寿黑猪保种场(霍邱县畜牧良种繁殖场),核心群母猪曾达近百头。

20世纪60年代,产区曾引入过巴克夏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20世纪80年代霍邱县俞林保种场曾利用长白猪公猪与霍寿黑猪杂交,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杂交一代增重比纯种霍寿黑猪提高15%。近几年当地群众多以杜洛克猪公猪与霍寿黑猪母猪杂交生产商品猪。

利用定远猪与引进的瘦肉型猪种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杂种猪具有肉质细嫩、适应性强和繁殖率较高的特点。二元杂交组合以杜×定组合为好,可保持定远猪的肉质风味特点。三元杂交组合以杜×长×定和大×长×定组合为好,生长速度较快,饲养周期短,且瘦肉率较高、肉质好。

五、品种评价

定远猪是安徽省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猪种。在放牧饲养条件下长期选育形成的,具有体质健壮、耐粗饲、屠宰率高、肉质香、花板油多等特点,但其生长较慢、育肥性能较差。今后应采取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定远猪原种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优良特性;另一方面不断进行本品种选育提高,以适应社会消费的需求。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