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感染猪丹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感染猪丹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1、猪感染猪丹毒的临床表现

猪感染猪丹毒后潜伏期的长短与其抵抗力的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期一般平均为3~5天,少有短至1~2天或长至8天以上的。人工感染猪丹毒时,由于接种方法不同,潜伏期的长短有些差别,有静脉注射猪丹毒杆菌强毒菌,经18~24h体温即升到最高峰。

1.1急性

急性(又称败血型)猪丹毒是在流行初期最常见的,特征是体温骤然上升,最高达42℃以上,食欲突然减少或废绝,但仍有饮欲,间或发生呕吐。病猪常表现寒战、伏卧不起,若勉强驱赶,则步行不稳。眼结膜充血;粪便初干燥呈栗状,附有黏液,随后转为稀薄或腹泻。急性猪丹毒一般由于病程较短,患猪通常在皮肤病变出现之前即死亡;但也有在发病后的第二天或死亡前不久可见皮肤上出现红斑的,这种红斑多发生在胸、腹和股内等皮肤较薄的地方,初淡红、渐变暗紫,指压即褪色,去压后又恢复。病猪临死时由于心脏机能减弱,致使呼吸困难,脉搏弱而快,黏膜呈现紫青色。此型的死亡率较高,有的地区流行时发病率平均为55.1%,死亡率占病猪数的85%。

1.2亚急性

又称疹块型猪丹毒,是猪丹毒各类型中病势较轻的一种,在病的过程中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病初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体温一般上升到41℃以上,少数有超过42℃的,在体温上升之后1~2天,即在背、胸侧、颈部及四肢外面等处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多为方形或菱形,故俗称“打火印”,但也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疹部皮肤初期坚硬,以后变为红色,多呈扁平凸起,界限明显,往往也有许多小疹块合并成为较大的一片。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也日渐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颜色逐渐消失,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皮剥落而自愈;病重患猪的疹块表面形成浆液浸润性疱疹,泡液干涸后结成硬痂覆盖在体表,经久不掉,剥落后还留着显著的瘢痕。疹块型猪丹毒一般为良性经过,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很低,约1%~2%,个别病例有转为急性或并发其他疾病的,这时病状突然增剧,病猪多数死亡;也有的转为慢性,出现心膜炎及关节炎。

1.3慢性

此类型多由急性或疹块型猪丹毒转化而来,单独发生的较少,主要症状为心内膜炎或四肢关节炎,或两者并发,很少见皮肤坏死的病例。慢性猪丹毒心内膜炎的病猪,食欲时好时坏、精神不振、不喜活动、有轻微咳嗽、呼吸频数而短促,由于心瓣膜受损伤,听诊可出现清晰的杂音;更因心脏及呼吸机能障碍,故可视黏膜一般呈紫青色,四肢及胸部发生浮肿,并常因后肢麻痹而行动不便的(跛行)症状。病猪的体温一般正常或有时稍高,但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体质虚弱,后期兼有贫血及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在2~4周死亡。慢性猪丹毒关节炎多见于四肢关节(股关节最常见),初期表现为患病关节的热痛及肿胀,行动困难,喜躺卧,其他症状轻微。慢性猪丹毒主要见于本病常发的疫区。

2、猪感染猪丹毒的治疗方法

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如果给予必要的护理和及时的治疗,一般都有治愈的希望。治疗方法可分为下述几种。

2.1血清治疗法

在发病的初期,可用抗猪丹毒血清皮下或耳静脉内注射,其有效剂量为:仔猪5~10mL,50kg以内的猪30~50mL,50kg以上的大猪50~70mL。第一次注射后,每隔24h注射一次,直至体温、食欲恢复正常为止。

2.2青霉素疗法

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素最有效的抗生素药物,疗效显著。①青霉素粉剂:青霉素G钠(钾)可用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至每毫升溶液含青霉素5~10万IU,然后按每千克体重4000~5000IU计算,每隔6~12h肌肉注射1次。如改用芐型青霉素G(长效西林),则将剂量提高到每千克体重1万IU,每天注射1次。注射后病猪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低,食欲恢复;为了避免复发,应该再进行1~2次的注射为宜。②青霉素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油剂,按每千克体重1万IU计算,每天肌肉注射1次,连续注射2~3次,即可收效。油剂于临用前,可在温水中加热至融化,并充分摇匀,然后应用。③青霉素与血清同时注射:青霉素的效力发生快但不能持久,故与免疫血清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为快速确实。应用时,粉剂与血清混合使用时,则可按此剂量直接以血清稀释应用。无论青霉素油剂或粉剂与血清同时、分别或混合注射,一般仅于第一次注射时共同应用,以后则单以血清或青霉素进行治疗,以节省费用。

作者简介:张立冬(1985-),男,本科,黑龙江大庆人,助理兽医师。

张立冬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农林水牧局,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