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一例仔猪魏氏梭菌病诊治的报告【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一例仔猪魏氏梭菌病诊治的报告

连晓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乌鲁木齐 830063)

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该病往往无任何先驱症状,突然发病死亡,以排出红色带血的稀粪,全身实质器官及消化道出血、小肠节段坏死为特征。该病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一旦流行会导致大批动物死亡,但造成年龄稍大的猪死亡的报道很少。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饲养母猪20头,2014年5月10日,4头母猪先后产仔32头,其中发病20头,死亡12头,发病率62.5%,病死率60%。发病仔猪出现怕冷、四肢无力、走路蹒跚、腹泻,开始拉灰黄色稀便,后排红色糊状腥臭稀粪,且粪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大量气泡。畜主李某立即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病情没有好转。5月12日来我站请求诊治。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出生1~3天的仔猪,7天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场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发病率高者可达100%,病死率一般为20%~70%,最高也可达100%。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初生仔猪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母猪体表、乳头、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3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当天就发病,见初生仔猪突然下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精神沉郁、走路摇晃。随后出现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少数仔猪没有血痢,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红褐色水样稀粪,粪中带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一般在第三天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持续性腹泻,病初排黄色软便,后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死亡。

慢性型。病猪在7天以上时间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排为灰黄色粘液样粪便,肛门周围粘满粪痂,病猪精神尚好,但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

4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仔猪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肠黏膜呈黄色,易剥离(www.novmv.com)。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心肌苍白,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肾皮质部和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

5 实验室诊断

镜检。无菌取病死仔猪的心、肝、脾及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许多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阳性杆状菌。

动物实验。取严重出血性炎症的肠内容物加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后。以3 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经细菌滤器过滤后。取滤液0.5毫升,静脉注射于小鼠。同时用上述滤液与魏氏梭菌抗毒素混合,注射给另一组小鼠,以作对照。结果注射滤液的一组小鼠迅速死亡,而对照组健活,即可确诊为本病。

药敏实验。为了及时准确的治疗该病,按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包括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强力霉素中度敏感。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仔猪突发梭菌病。

6 防治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仔猪日龄又小,发病后用抗菌药物或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对本病的预防重点是做好平时的综合防制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场的卫生及消毒工作。保持圈舍干净,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临产母猪的腹部皮肤、乳头用0.1%高锰酸钾进行擦洗、消毒,这样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发病猪群中,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15天各肌肉注射一次仔猪红痢氢氧化铝灭活菌苗,剂量为10毫升。对于前胎已用过本病疫苗,以后再产仔时,可于产前15天注射5毫升,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及时给仔猪喂初乳,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还应该考虑仔猪在2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对病仔猪可用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和链霉素100毫克,调成糊状,抹入仔猪舌根部,让其吞服,连用3天。

采取以上措施治疗3天后,剩余8头仔猪痊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