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需求【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及营养需求

程小航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普阳农场畜牧科 黑龙江绥滨 156213)

1 消化生理特点

猪出生后,在吸氧、肠道营养、激素特别是皮质(甾)醇等因素的刺激下,肠道迅速成熟。新生仔猪肠道功能紊乱、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缺氧有关。出生后动脉血液中氧的迅速增加是刺激肠道发育的关键因子。仔猪腹泻最初可能是由于分娩过程过长或先天性肺部感染导致。

胎儿肠细胞具有很强的内吞活性,在出生后3~4星期内,胎儿肠细胞就逐渐被没有这种活性的成年猪肠细胞所取代,这个过程发生在小肠后段,是肠道成熟的一个主要部分。肠细胞的这种变化影响着刷状缘酶的表达。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乳糖活性,断奶后逐步降低到最低水平,然而蔗糠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出生时很低,断奶后增加。给断奶前仔猪饲喂芸豆血球凝集素可加速肠道的成熟。

断奶时肠道形态学发生的改变,包括绒毛长度变短和隐窝变深,这些不利结果可能是食物依赖性,也可能是非食物依赖性。绒毛长度在断奶后4~7天缩短了30%~40%,但是在断奶后14天的时候又长回到原长度的94%,而且,在断奶后第3~7天,微绒毛的长度也变短了。低采食量或断奶后一段时间的饥饿使得整个肠通特别是空肠附近的绒毛长度缩短。提高饲料中乳制品和熟谷类比例可减少抗原性而把上述变化降低到最低程度。与熟谷类物质相比,生谷物类对肠黏膜极为不利,而熟谷类却被认为可以促进断奶后仔猪生长。断奶时发生的厌食可能会导致仔猪小肠的局部炎症反应。由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增强,这在断奶后最初4天尤为明显。因仔猪断奶后采食量下降,造成细胞间紧密联结的渗透性增加,肠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但黏膜细胞的渗透性并不受影响。断奶时食料的改变所引起的纤毛萎缩和隐窝增生导致肠吸收和消化能力降低,其他一项重要因素包括劣质饲料、细菌代谢物引起的炎症、轮状病毒、食料中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这此生理变化导致了肠道菌群数量和平衡的改变,使得肠道致病菌增殖,引起严重的断奶后肠道疾病,例如大肠杆菌病。

2 营养需求

肠黏膜通过食物和血流两种渠道获得营养。(www.novmv.com)肠组织生长和功能发挥有其独特的营养需求。青年生长猪的胃肠组织将近50%的氨基酸和30%~50%赖氨酸、亮氦酸、苯丙氨酸和85%的苏氨酸是通过日粮直接获得。所需的大量必需氨基酸和葡萄糖是通过动脉血供应,而不是通过日粮获得。氨基酸有多种用途,例如形成分泌性粘液素,合成其他氨基酸,合成谷胱甘肽,合成核酸。新生仔猪的营养供应主要来源于初乳和常乳,初乳和常乳中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肽,他们在调节肠组织的生长和分化中发挥重要功能。乳蛋白关键基因的定向表达在将来很有潜力。饲喂低蛋白日粮,肠道对赖氨酸的需求相对较高并且被优先满足,这就限制了瘦肉组织生长对赖氨酸的利用性。与微生物抗原(致病性和非致病性)接触会刺激急性促炎反应,导致日粮氨基酸的损失和机体蛋白沉积减少。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可抑制这个过程从而提高生长速率。

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由蔗糖、低聚糖、淀粉和非淀粉多聚糖组成。随猪年龄和日粮的不同,降解碳水化合物的酶活性也改变。哺乳仔猪具有有效的乳糖前盲肠消化,而断奶后是蔗糖和淀粉。在小肠内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非淀粉性多聚糖,在许多厌氧菌的作用下在大肠内被发酵。

增加日粮中的可发酵糖和麦麸可分别使胃肠道重量增加8%和7%,可发酵糖主要使结肠增重,而麦麸还可使胃部增重。

日粮中的大多数淀粉极易被消化,超过98%的淀粉是在小肠中被消化,谷物如大麦、小麦、燕麦和黑麦中的非淀粉性多聚糖。虽然有一部分是在小肠内被消化,但绝大部分是在大肠内被消化。食物往往需要20~40小时通过大肠,这就使得细菌有足够的时间降解食物。大肠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有链球菌、乳酸菌、梭菌、真菌、类菌体和消化链球菌。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在大肠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醋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以及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提高大肠中的纤维量可使微生物菌群活性增强,产生较多的短链脂肪酸和气体,短链脂肪酸迅速被大肠吸收,为生长猪供应超过24%的维持能量需求,为成年猪提供的更多。肠道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纤维素的来源、在日粮中的含量、可溶性、动物的年龄和体重、滞留时间、微生物组成。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