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怎样提高生猪瘦肉率【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怎样提高生猪瘦肉率

生产实践证明,生猪屠宰后瘦肉率的高低、胴体品质的优劣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受猪的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提高生猪瘦肉率,改善胴体品质,增加养殖收益,必须选择优良品种,并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

一、选择优良品种,发挥杂交优势

品种是决定瘦肉率的关键因素。猪的品种不同,胴体瘦肉率也不同,一般脂肪型猪和我国地方品种猪瘦肉率为38%~45%,但经过用杜洛克等优种猪杂交的后代瘦肉率可达55%,而饲养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或其他瘦肉型猪生产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瘦肉率可提高到60%以上。因此,选择优良的瘦肉型猪种,并通过品种(品系)间杂交选育是提高瘦肉率的基础。

二、优化饲料配方,提高蛋白质水平

由于瘦肉率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在优化饲料配方上下功夫。根据饲养标准,瘦肉型猪各生长阶段日粮中蛋白质的最佳水平是:开食期(体重10~20千克)为22%~20%,生长期(体重40~60千克)为19%~16%,育肥期(体重60~90千克)为16%~14%。

在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同时,要限喂能量饲料,保证各种氨基酸的均衡供给,并注意补喂充足的新鲜青绿饲料。通过调整和优化各阶段的日粮配方,可有效地加速猪育肥前期的生长速度,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胴体瘦肉率。

三、掌握饲养方法,减少脂肪沉积

饲养瘦肉型猪,必须根据其品种特性采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为保证生猪出栏时有较高的瘦肉率,可采取让猪适量运动、定时定量饲喂和在育肥后期限饲的饲养方法,抑制后期的脂肪沉积。在规模饲养场提倡喂干料,散养户可喂湿拌料,过去传统的“稀汤灌大肚”饲喂方式,不仅猪生长速度慢,而且不利于瘦肉累积。

一般仔猪阶段的饲养要抓“四食”、过“四关”,即抓乳食过好初生关,抓护理过好下痢关,抓开食过好补料关,抓旺食过好断奶关。在饲养方式上,应采用“前放后限”的“促、控”方法,即体重60千克前放开饲喂,吃多少喂多少,以充分发育骨、脂、肉;体重60千克后则限制饲喂,一般以限饲10%~15%较适宜,以减少脂肪的沉积。

四、加强饲养管理,适时出栏屠宰

要摒弃传统养猪陋习,提倡规模养殖,推广运用先进的养猪新技术,并建立规范完善的防疫制度,切实做好防疫、驱虫、消毒工作;经常保持舍内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湿度适宜,以增强猪的抗病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胴体品质和养猪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兼顾瘦肉率、屠宰率、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因此,利用边际效益确定最合适、最经济的出栏日龄和体重,对提高胴体瘦肉率,增加养猪效益至关重要。

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前期生长较慢,中期增重较快,后期脂肪沉积较快。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体重20~30千克为骨骼生长高峰期,体重60~70千克为肌肉生长高峰期,体重90~100千克为脂肪蓄积旺盛期。由于肉猪增重与品种及营养水平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瘦肉型品种猪肌肉生长高峰期在体重50千克(3~4月龄)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加,体重70~80千克(4~5月龄)以后脂肪增长强度明显提高,并逐步超过肌肉增长强度,所以体重达到90千克时出栏屠宰最好。以本地猪为母本、外来瘦肉猪为父本的二元或三元杂交猪,宜选择在7~8月龄时出栏屠宰;而传统观念“肥猪越大越赚钱”则是不对的,因这样既增加了饲料支出,又降低了瘦肉率和胴体品质,得不偿失。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邮编:048100)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