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咬尾症的原因 猪咬尾症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咬尾症的原因 猪咬尾症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猪咬尾症的原因 猪咬尾症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并群造成打斗、争夺位次等原因均可诱发咬尾症。

2.环境因素。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舍光照过强,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均能引起猪咬尾症的发生。该病在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干燥和多尘环境导致猪只烦躁和引发攻击行为。

3. 品种和个体差异。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的品种不同或个体差异较大,体型较小的品种或个体会因竞争较弱而被咬。

4. 疾病。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病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引发其他个体舔食或啃咬。猪患体内寄生虫病时,特别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

5. 营养因素。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导致咬尾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钾、钠、镁、铁、钙、磷、维生素等的缺乏或者不平衡也会导致该病发生。

6.猪本身的天性。猪的模仿性很强,若一只猪有咬尾行为,不及时处理的话会引发大群发生咬尾现象。同时,因互咬导致的破皮与流血等外伤,又诱发了猪群相互撕咬。

二、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一圈舍内的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饲养密度也不宜过高。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猪群饲养密度在冬季应大一些,夏季小一些,保证每头育肥猪的饲养面积在0.8~1.0 平方米、中猪在0.6~0.7 平方米、仔猪在0.3~0.5平方米。

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并单独饲养。也可在猪尾上涂焦油,或用50 度以上白酒喷洒猪体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5 次,一般2 天后即可控制咬尾症。同时也要隔离被咬的猪,对咬伤部位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然后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发生感染,严重的可用抗生素治疗。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避免发生应激,调控好舍内温度与湿度,加强猪舍通风,防止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引发应激。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置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2.仔猪及时断尾。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3.分散猪只注意力。在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分散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

4.饲料营养均衡。选用优质饲料原料,料中可加入全价营养素“激生肽”,并适度增加食盐用量。对于吃胎衣和胎儿的母猪,除加强护理外,还可用河虾或小鱼100~300克煮汤饮服,每天1次,连服数日。还可在饲料中增加调味消食剂,添加大蒜、白糖、陈皮及一些调味剂来改善猪的异食癖。

5. 对症用药,控制异食癖。对患慢性胃肠疾病的猪,治疗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肠内有害物质为原则,并结合补液、强心措施。对于患寄生虫病的猪,应及时用净乐威等驱虫。对于被咬伤的猪及时进行外部消毒,并辅以抗生素治疗。●

猪咬尾症的主要病因

引起猪的咬尾症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归纳有下列的说法。⑴异常的动物行为:很多研究者认为猪的正常行为有吸吮、哄地等,当环境改变时,这些行为不能得到满足时,则出现咬尾。断奶仔猪断奶后,它的吸吮行为和按摩母猪的乳房行为仍然强烈,当不能进行吸吮、按摩行为后便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奶头、包头、外阴、尾等,特别是尾巴。逐渐地吸吮行为变成了咬尾行为。有人观察自然断奶仔猪大约在17周龄,这时猪的吸吮刺激冲动特别旺盛,很容易诱发咬尾症。猪的哄地行为也特别强,把猪放在光洁的水泥猪圈里不能哄地,又没有稻草、杂物,这种行为就可诱发咬尾。有人在猪圈里放稻草、煤渣等或挂上铁环,供其探究导食和玩耍,可以避免咬尾。⑵内部因素:品种的遗传因素与咬尾有关,人们观察认为大白猪和Landrace易出现咬尾症,松软耳猪比坚耳猪更易发生咬尾。性别与咬尾有关系,公猪咬尾发生率11.8%,而母猪则为2.6%。年龄和体重与咬尾有关系,人们发现咬尾平均年龄40.7天,最大日龄90-120天,体重大约在40-50千克。⑶外部因素:异常行为的出现与外界饲草环境的变化有重要关系。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都能增加咬尾的可能,温度在25℃和35℃咬尾现象特别多;维持在17℃以上和20-22℃之间能预防咬尾。

饲养密度和猪群大小与咬尾有关,高密度和拥挤猪群易发咬尾。有人认为0.47平方米/头比0.6平方米/头猪咬尾的危险性更大。

主要症状

猪咬尾症发生后的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尾部,多数小猪的尾巴都被咬掉后,剩下一个粗糙而流血的断端。因尾内有骨骼,被咬后很快发生感染,出现脊髓炎,椎骨塌陷,脊髓压迫及瘫痪。病原菌感染后经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转移到肺脏可形成出血性梗死,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或脓毒血症,引起猪只死亡,并造成部分或全部胴体废弃。耳朵被咬伤大多是双侧性的,主要发生在耳叶与颊相连的耳基部和耳尖。伤势轻者,病变很快愈合,有些可能会失去整个耳朵。

预防指南

1、断尾:仔猪出生时立即断尾。所以大型猪场母猪分娩时,给新生仔猪“三剪子”:一断尾、二打耳号、三断脐带。 2、其他的预防方法:在猪圈里悬挂铁环,车轮胎、木条、绳索和盐砖等,也可在猪圈放置稻草、煤渣或煤块等。

也有人提出仔猪断奶时立即给仔猪提供乳房替代物,让仔猪哄替代物。还有为满足仔猪的探求需要做成“食球”的。

还有人提出用食物盐(0.6-0.8%)或小的盐砖,供仔猪舔食的方法,但是增加了饮水量。还有给猪喷雾香味剂,能改善猪的异常行为。

治疗方法

在具体治疗上,猪只一旦发生咬尾现象,应及时隔离被咬猪和具有攻击恶癖的猪。对被咬的猪只要及时治疗处理,可先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酊或氯化高铁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防止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