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1、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对仔猪的致病性与该菌能否固着于小肠黏膜并损害其绒毛上皮细胞有关。实验证明,用具有K88抗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经消化道感染无菌仔猪后,该菌能固着于小肠黏膜,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口感染无菌仔猪,该菌则不能固着于小肠黏膜上,而分布在整个肠腔。试验还证明用K88抗血清能抑制K88大肠杆菌固着于仔猪的小肠黏膜。仔猪随日龄的增加而加强其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超过6周龄的仔猪,其抵抗力显著增强。

未满1月龄的仔猪,胃中酸度含量不足或缺乏以及由于胃内缺乏盐酸,胃蛋白酶的活化降低;加上仔猪黏膜血管丰富而柔软,容易遭到内外因素的损害,而黏膜的渗透性也高,这些都是容易导致仔猪胃肠机能絮乱的基本因素。此外,对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不善,影响胚胎发育,引起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现象,从而先天地影响仔猪发育和营养不良,这也可能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絮乱的另一因素。

许多调查和试验证明,白痢发生必须通过某些诱因才能引起,如没有及时给吃初乳,母乳质量不良,缺乏维生素A等。突然更换母猪饲料,饲料过于浓厚或饲料营养成分不全,母、仔猪缺乏运动,气候突变、炎热、寒冷潮湿或昼夜温差过大等都可成为仔猪白痢的诱因。

当乳汁进入仔猪消化道以后,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有害作用使食物分解不全,或出现发酵过程,这样首先在上部肠管就产生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和低级脂肪酸的积累,从而形成刺激物,促进肠管蠕动加剧而引起下痢。另一方面由于消化絮乱的结果,食糜成分的反常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以致肠道内细菌区系受到扰乱,使菌群失调,病猪肠道内的乳酸杆菌的比例大为减少,而其他微生物特别是大肠杆菌则大量发育繁殖,产生大量细菌性有毒产物,如细菌内毒素和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发生炎症,从而更严重妨碍了正常消化过程,这时仔猪由单纯性下痢转入到细菌性中毒性下痢,由于大肠杆菌等参与这一过程,促使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更多的产生和积累,加强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而引起肠道炎症过程,这时就成了典型大肠杆菌性下痢。其排泄物之所以呈黄白、灰白或白色是由于食糜由胃进入小肠时大量产生的脂肪酸,在小肠剧烈蠕动下排入大肠,与大肠内的碱化物(钙、镁、钾、钠)中和而皂化。成为白色小块的脂肪酸皂化物,即在临床上出现的白痢。另一方面,由于胃肠道食物异常分解的有毒产物,如酚、粪臭质、靛青质等破坏肠管屏障而进入血液,影响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营养性中毒现象。

肠黏膜上皮细胞由于受到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及大肠杆菌等所产生的有毒产物的侵害,时间愈长,受损害愈严重,此时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以致不能阻止细菌侵入血液,形成败血症,这是病理过程中的另一种形式。

在发生仔猪白痢的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所以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条件性病原体也有可引起致病的作用,因而有时可发现仔猪白痢并发肺炎的病例。

2、仔猪白痢的治疗

用中西药物治疗仔猪白痢的方法有多种,常用抑菌、收敛及促进消化的药物。由于各个养猪场的环境卫生、饲养管理和护理条件不同,患病仔猪的日龄和发病时气候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病原体的并发感染,所以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也不一致。用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地方治疗的效果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在同一个猪场内用同一种药物治疗,也可因时期的不同而疗效有所差异。

对单纯由于过热、受冷感冒而诱发的腹泻,或轻微的消化不良性腹泻,若及时发现,改善饲养管理,用收敛等药物稍加治疗或不用药物治疗,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是由于细菌所引起的仔猪白痢,则应用杀菌、抑菌药物才有显著疗效。

选择治疗仔猪白痢的药物,必须要求在2~3d内达到治愈的效果。否则,疗效的延迟,必然影响仔猪以后的生长发育。一般疗效标准应在3d内痊愈为有效。

根据各地治疗仔猪白痢的报道,疗效比较稳定的是磺胺胍,每天服药2~3次,每次用0.75~1.2g,疗效平均达96%以上。当用药时,将药加水调成糊状,以小药匙引药至舌面后半部使咽下,一般经治疗3d即可痊愈。

口服药物治疗仔猪白痢,还可按体重大小选用呋喃唑酮,每次0.1~0.3g,每日2~3次;土霉素每次0.1~0.25g,每日2~3次;链霉素每次20~50mg,每日2次;黄连素片每次0.5~1g;米醋或3%的乳酸,每次2~5mL,每日2次。敌菌净及磺胺胍(按1∶5)混合,每次用药50mg/kg·w,每天1次,首次倍量。

在注射用药方面,可选用庆大霉素100~250mg,每日1~2次;磺胺嘧啶钠2~5mL,每日1~2次;黄连素2~5mL,每日2~3次;均为肌肉注射,连用2~3d。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