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几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诊疗【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几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的诊疗

张凤祥 (黑龙江省讷河市长发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161331)

1 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急性传染病。病猪排出红褐色稀粪,或混合坏死组织碎片,猪发病急促,病程短,死亡率很高。

对常发病猪场,在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及产前15天各肌肉注射仔猪梭菌性肠炎氢氧化铝菌苗,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而被动免疫,对仔猪的保护力极高。在常发病猪场,给初生仔猪口服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以及微生态制剂,可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 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感染本病的猪其潜伏期相对长些,约4~5天,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无发热现象,体温基本正常。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后2~3天死亡,病死率较高。断奶猪、肥育猪和种猪可100%发病,但症状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者,母猪发病偏低。该病传播迅速,猪群密集的猪场在数天内迅速波及全群。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相对比较缓和。哺乳仔猪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病初猪体温稍高或者正常,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随即排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有的在哺乳后呕吐,呕吐物中有乳凝块。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尾部,猪伏卧不动,颤抖,2~4天内死亡。断奶猪、育肥猪的症状轻微,有的进食后不久就呕吐,排粥状或水样粪便,4~6天后自愈。

本病的防治方法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类似。加强饲养管理,积极改善猪舍卫生条件,定期消毒,防止疾病病原侵入。有条件的猪场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对于发病猪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补液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3 痢疾

猪痢疾是由猪痢短螺旋体引起猪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病猪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一般是先排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粘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粘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萎靡,厌食但大量背弓,腹部卷缩,行走不稳,用后蹄踢腹,被毛蓬乱,缺少光泽,很快消瘦。后期猪排便失控,肛门周围及尾根沾满粪便,起卧无力,最终因极度衰竭而死。大部分病猪保持正常体温。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禁止从疫区或病场购入带病原体种猪,引种混养前需要经过隔离和检疫。日常应做好猪舍与其他养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扫圈舍,做好粪便处理和灭蝇防鼠工作。消毒后的猪舍,最好空置1个月后方可引进新猪饲养。

猪场发现病猪最好全部淘汰,重新建群,以免传染。及时对发病猪群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常用二甲硝基咪唑、新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土霉素等。患病的猪场,应进行本病的净化工作。

4 副伤寒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www.novmv.com)主要侵害断奶前后的仔猪。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数月,与猪体抗逆性及病原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型多发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表现为快速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腹部疼痛,腹泻,呼吸障碍,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数会死亡,病程4天左右。亚急性和慢性型,为该病的常见病型,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分泌脓性物质。病初猪便秘,后期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星期,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

易发猪场,应使用仔猪副伤寒冻干疫苗给予30日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进行免疫接种,耳后浅层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270天,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应注意用苗前、后7天内,不可经饮水、饲料或注射抗生素,否则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日常所喂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预防猪副伤寒有显著效果。一经发现猪患病,应立即将病猪隔离,进行全群消毒,对污染的圈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粪便经堆积发酵后方可利用,可用土霉素、新霉素、氯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未感染猪群或假定健康猪群,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耐过猪、生长发育缓慢的僵猪应及时淘汰。病死猪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如进行深埋,绝不可人为食用或用作畜禽饲料,以防止病菌散播,危及人畜安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