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治

张剑文 (黑龙江省绥滨县畜牧兽医局 156200)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类梭杆菌属中的坏死梭杆菌引起的猪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多见于受伤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以组织坏死为特征,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尤以猪坏死性皮炎比较严重。为地方散发流行性,多发生于潮湿和炎热季节。本菌也可感染人,在人皮肤、口腔、肺部形成脓肿。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在土壤、池塘、沼泽和动物饲养场均有存在。外毒素具有溶血性,并产生杀白细胞毒素,使组织溶解,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使之数小时内死亡。健康动物的扁桃体及消化道黏膜也可存在本菌,可经唾液和粪便排菌,污染周围环境。本菌可经受损的皮肤、黏膜,特别是四肢皮肤和口腔黏膜感染。新生仔猪也有经脐带感染的可能。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短者仅数小时,长者7~14天。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常有如下几种主要病型。坏死性皮炎最为多见,多发于仔猪和架子猪。病猪特征为体表、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坏死和溃烂。本病多发于头、颈、体侧和四肢,腹部少发。病初病猪突然出现小丘疹,局部发痒,覆有一层易剥离的干痂,触之硬固肿胀,但无热痛,创口较小,痂下深层组织迅速坏死,形成的病灶表面虽小,而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区,内部组织腐烂,积聚大量灰黄色或灰棕色、稀薄、恶臭液体,继而皮肤溃烂,进行适当治疗后多能治愈。当内脏出现转移性病灶或发生继发感染时。病猪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少食废食,常由于恶病质而死亡。坏死性口炎多见于仔猪,病猪初期厌食,体温升高,腹泻、消瘦、流涎、鼻漏、气喘、口臭,口腔黏膜红肿,口温增高,在唇、舌、齿龈、上颚、颊及咽等处盖有粗糙、污秽、灰褐色或灰白色伪膜,剥去伪膜露出易出血、不规则的溃疡面。病变发生在咽喉的猪则表现颌下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和呼吸困难。本病病程约4~5天,也有长达15~20天者。

坏死性肠炎常与猪瘟、猪副伤寒等并发或继发。病猪大、小肠黏膜坏死,形成白色伪膜,伪膜下有不规则的溃疡,导致病猪生前出现严重腹泻,迅速消瘦等全身症状。坏死性鼻炎的原发病灶在鼻黏膜,其上覆有黄白色伪膜,并可蔓延至鼻、鼻甲骨、面骨、鼻旁窦、气管和肺。坏死性鼻炎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病猪表现为咳嗽、脓性鼻涕、喘鸣和腹泻,导致消瘦,甚至死亡。

3 病理学诊断

不同病型的病理变化有所不同。如坏死性皮炎除在体表有可见病变外(www.novmv.com),一般在内脏也有转移性坏死灶。坏死性口炎除局部病变外,在肺脏及肠管中也有坏死灶。有时肺中病灶蔓延形成数量和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性,圆而质硬,切面干燥,且有局灶性脓疡,形成化脓性胸膜肺炎。肝脏表面有豆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在坏死性肠炎的病变中,在大、小肠黏膜上形成固膜性坏死与溃疡。严重者病变可波及肠壁全层,甚至引起穿孔,胃壁有时也受到侵害。

4 血清学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即可做出确切诊断,目前尚无完整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将病料制成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以荧光抗体染色。按常规方法洗涤、干燥、封片及镜检。在病菌的细胞壁特别是两端较厚处见有荧光。

5 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避免猪皮肤、黏膜损伤。经常给猪舍、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干燥,及时清除粪便、污水,避免猪群拥挤等,猪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处理。病猪应尽快隔离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应铲土消毒。育肥猪应停宰、停收和停运,并全面消毒,消灭蚊、蝇。

6 治疗

首先应彻底清除创内坏死组织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然后用1%高锰酸钾冲洗,最后选用以下一种药物涂擦或填充,如雄黄30克,陈石灰100克,加桐油调成糊状,填满疮口。用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烧开后趁热灌入疮内。撒布等量的高锰酸钾和木炭粉末。填充大黄石灰粉,先将大黄1份煮沸10分钟,再掺入2份陈石灰,除去大黄,搅匀炒干,研为细末。将生石灰粉充分填塞在坏死灶的囊腔里,使全部坏死灶创面都被生石灰粉所覆盖。第二天清除坏死灶内已潮湿变性的石灰粉,直到坏死灶囊腔创面干燥,填充的生石灰粉不被浸变性,即可停止换药。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