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红斑病的病因 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红斑病的病因 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

猪“红斑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的皮肤性疾病,在夏季非常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猪只体表的不同部位出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或红紫色斑点,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较低、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红斑病的病因 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免疫抑制性疾病。这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猪传染性疾病中,大多数都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对机体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其中主要是由于发生慢性猪附红细胞体、慢性猪瘟以及病猪圆环病毒导致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而引起猪红斑病。

体表感染细菌和体外寄生虫。气候炎热的夏季,猪舍不容易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此时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或者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导致体表感染大量病菌或者滋生大量的体外寄生虫,再加上蝇虫、蚊子以及使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等形成机械性传播,从而更容易发生多种皮肤性疾病。

过敏性皮质炎。猪体表由于蚊虫叮咬,以及体表病菌分泌产生的毒素刺激等,导致皮肤上形成粉红色斑块,发生过敏性或者溢出性皮炎、毒素性皮炎等。

饲料因素。正常情况下,饲料中添加200~250 mg/kg的铜能够促使猪保持生长状态良好,但如果铜的添加量达到300 mg/kg以上,就会导致体表皮肤泛红,并排出黑色粪便。另外,猪缺乏维生素B3也会导致体表被毛稀疏,皮肤发红,发生贫血,排出混杂血液的尿液等。

2、临床症状

一般整个猪场的发病率可达到30%左右,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39.1~39.7℃,且在耳朵、胸腹部、肩背部、后臀部等处都散布有斑点状的粉红色丘疹,病情严重时还会相互融合形成红紫色或者粉红色的斑块。随着病程的进展,斑点状丘疹的中心区域逐渐变成黑紫色。在整个病程中,病猪被毛粗长,皮肤苍白,采食量不断降低,饲料转化率持续降低,机体渐进性消瘦。另外,病猪会频繁摩擦墙壁,并有油脂性物质出现在表皮上。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机体消瘦,皮肤苍白,腹部皮下存在黑紫斑;胃底膜发生出血,形成溃疡,甚至出现坏死;肾脏轻度肿胀,表面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点和出血点;肺脏发生肿大、出血,肺间质明显增宽,导致肺脏和胸黏膜之间发生黏连;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和出血。

4、预防措施

猪场必须坚持采取全进全出的猪流动原则,饲养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饲养密度适当降低,加强通风,避免发生应激。猪群饲喂营养全面和均衡的日粮,如果饲喂自配料则要定期添加适量的脱霉剂进行脱霉。发现病猪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及时采取淘汰处理。

5、对症治疗

猪瘟,猪场可采取使用普通猪瘟活疫苗(细胞源)进行免疫预防,对于165日龄的后备猪以及种公猪、种母猪,可安排每年进行2次免疫,分别选择在每年3月份和9月份进行1次,也可采取跟胎免疫,但要注意对发情没有规律的母猪进行补免,每头用量为8头份或者5头份;对于仔猪,可在20~25日龄或者30~35日龄进行首免,如果猪场条件允许最好监测母源抗体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首免日龄,之后在65~75日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头用量为4头份。如果猪场已经发生猪瘟,可对新生仔猪采取乳前免疫,每头用量为1头份。

猪圆环病毒病,猪场选择使用圆环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仔猪一般在3~4周龄进行首免,经过3星期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次每头肌肉注射1 mL;后备种猪一般在发情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之间具有3星期的间隔时间;生产母猪分娩前1个月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每头肌肉注射2 mL。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出现发病后要对全部猪舍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抗病毒药物,还要配合添加一定量的芬苯哒唑或者阿苯哒唑,用于防止发生寄生虫病。如果病猪症状比较严重,建议肌肉注射由强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鱼腥草注射液以及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水牛角、牛黄等)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使用长效头孢噻呋、长效土霉素等用于防止继发感染。

猪丹毒,种公猪和种母猪每年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在春、秋季节各进行1次免疫,育肥猪需要在60日龄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者猪三联苗进行1次免疫即可。病猪要采取隔离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3万IU青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选择使用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如果配合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体表寄生虫,猪感染虱、疥螨可选择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进行驱虫,感染硬蜱可采取人工清除。

猪红斑病的病因 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猪红斑病 发病原因

猪“红斑病”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猪群的一种综合性皮肤性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抑制性疾病为主要原因

在诸多的猪传染性疾病中,免疫抑制性疾病比较多,对机体的危害也非常大,而对猪“红斑病”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弓形体的“带虫免疫”、慢性猪瘟和慢性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体外寄生虫和体表细菌的感染

夏季天气非常炎热,环境卫生不易控制。如果消毒不严格,饲养管理不科学,就会使体表病菌和体外寄生虫大量滋生,再加上蚊子、蝇子、不干净注射器等机械性传播,皮肤性疾病就会大量发生。

过敏性皮质炎

由于蚊虫的叮咬,体表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的刺激等原因,皮肤出现粉红色斑块,表现出过敏性或溢出性皮炎、毒素性皮炎等病症。

诊断要点

发病猪只体表出现许多散在的突出体表呈“粉红色、红紫色”的斑点状丘疹,首先由后臀部位出现,并随着病程的延长,红斑点丘疹向躯体的不同部位蔓延,如肩胛部、夹背部、耳朵、腹下、四肢等。严重时斑丘可覆盖全身各处。

病猪皮肤出现的斑点状丘疹,开始呈粉红色,直径大小为2毫米~6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随着病程的延长,斑点状丘疹的“中心”会出现黑紫色区域,并逐渐蔓延变大,相互间融合成一片,严重者还会逐渐溃疡。如果周边环境控制不好,常并发疥螨、痒螨、渗出性皮炎等,病猪出现摩擦墙壁、表皮有油脂性物质出现等症状。

病猪会出现采食量下降,渐进性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皮毛粗长,体表苍白,个别出现黄染、发热、便秘或腹泻等病症。

病猪最后多因“营养不全”而衰竭死亡或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副嗜血杆菌病、慢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等并出现死亡。

综合防治

对于本病的防治,在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实际,从几个方面简要归述如下:

饲养管理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在天气闷热、断奶、免疫、子猪阉割、猪群转栏时,在饮水中添加维多利,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尤其要注意饲料质量、疫苗免疫、温湿度变化等。

环境卫生方面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定期进行交替消毒,加强猪场环境和猪舍消毒灭蚊工作。将病猪集中隔离在远离健康猪群的地方,进行饲养和治疗。此外驱虫保健工作也必须慎重。

药物控制方面

(1)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I号粉(2袋/吨饲料)+恒福特(6袋/吨饲料)+强力霉素(250ppm)+鱼腥草散(按推荐剂量使用),连用混饲10天~15天;同时做好猪群驱虫工作,在饲料中添加伊干二净,以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

(2)症状较严重的猪,可推荐使用恒丰强阿莫西林+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混合肌注,一天一次,连续3天,患病猪皮肤上斑点会逐渐消失,同时用长效土霉素、长效头孢噻呋等控制继发感染,进而可有效控制本病。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